首頁 > 疾病常識 > 婦科疾病 > 重視他的需要

重視他的需要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3.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兒自私

重視他的需要

一天,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放學回來,對我說:媽媽,我給你留了禮物。是什麼禮物?是糖果。我很高興聽到,感謝女兒。誰知道女兒說:媽媽,這是老師送給我們的。一共發了兩個糖果,一個大,一個小。我本來想留給你,但我想看那個大糖果吃。忍了,又忍了,最後忍不住了。現在就剩下那個小的了。”

雖然沒忍住,但不管怎樣,不還是有塊小的嗎?我摸摸女兒的小臉,迴應道:“沒關係,只要女兒想着媽媽就挺好。謝謝你的禮物!

女兒看到我什麼也沒說,一下子放鬆了,接下來就哭了。媽媽,我不喜歡吃那個糖果。我覺得那個可能太硬了。我害怕吃的話牙齒會疼

實際上,以前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女兒說:媽媽,我不能吃這個點心。請給我吃。

我很奇怪,其實女兒小的時候,我教她分享的道理,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什麼事都先想着媽媽,我總是羨慕。可女兒卻總是把自己照顧得挺好之後再想到我,這讓我多多少少有點傷心。

對不起,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我們曾經被父母告知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告訴過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聽了這樣的故事,把這樣的故事告訴孩子的時候,骨頭裏真的沒有那麼高興,只是覺得應該這樣,不是真的。東方的文化追求一種“大我”的概念,不那麼強調自我。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這樣做應該不應該,不鼓勵僅僅考慮自己的意願、興趣,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通常認爲自己想怎麼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別人期待我們怎麼做。

其實按照這位母親的擔憂,我們會陷入一種難堪的情景。因爲媽媽絕對不會真的想吃孩子喜歡的糖果,只是想聽孩子有道德但違背意願的聲音,這其實是虛假的聲音。我們通常鼓勵孩子說虛假甜蜜的話來取悅自己,最後給孩子說:寶貝,媽媽不吃你,媽媽只想知道你有這樣的心情。”孩子得到的感覺是不管自己是否情願,這樣的話一定要表達。更加悖論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無私地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的同時,警告孩子不要求別人,也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我也有一個女兒,在她小的時候,我也遇到過這樣一個尷尬的場景,鄰居家的孩子來玩,要玩她的娃娃,她不肯,那孩子就哭了。我問她兒歌裏是怎麼說的,她非常流利地說:“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給別人,小的給自己……”我說好東西是要和別人分享的,她回答說:“好孩子不會要別人的東西。鄰居的孩子哭着回家了。

我們的一些文化教育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不能用善惡來判斷。我個人認爲,首先要幫助孩子珍惜自己,認爲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比別人更寶貴,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不珍惜自己的人決不珍惜別人,不認爲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認爲其他生命很重要。我們對孩子的許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設的世界觀裏,以爲我們用無私的心(實際上我們自己也從來沒有真正無私過)來塑造孩子,孩子就會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其實,很多說法看起來很美,真正這樣做的話,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這個社會。我在央視少兒頻道的成長在線上節目,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熱衷於社會公益事業,每天爲自己決定收集多少舊電池,幫助環境免受舊電池的污染。她的成績很好,被學校和社會多次模範。慢慢的,她欲罷不能,給自己定的任務越來越重,畢竟學習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內心也很焦慮,最後連吃飯和睡覺都出了問題。她的父母也受到這件事的影響,知道這樣做孩子的身心會崩潰,但是不知道如何說服她回到五年級孩子應該有的自然狀態。我對這個孩子說:“如果我們有能力,我們要承擔大一點的社會責任,爲社會奉獻更多的愛心,爲此我們感覺很愉悅。如果我們能力很小,那麼我們就承擔小一點的責任,爲此我們也很愉悅。如果我們能力不好,接受社會和別人的關心,我們也可以幸福快樂。只有這樣,社會纔是和諧的社會。”我們的文化也告訴我們,“能者安邦興國,無能者獨善其身”,兩者對於這個社會都是同等重要的。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