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生活疾病 > 直腸癌的症狀是什麼?早期直腸癌易與痔瘡混淆誤診

直腸癌的症狀是什麼?早期直腸癌易與痔瘡混淆誤診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直腸癌是消化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很多人會問直腸癌和直腸病有什麼區別,怎麼辨別?直腸癌不早發現會怎樣?你還能治好嗎?直腸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如果能有效辨別直腸癌的症狀,就能有效避免直腸癌疾病引起的併發症。

直腸癌的症狀是什麼?早期直腸癌易與痔瘡混淆誤診

常見的直腸癌症狀有

便血:最常見的直腸癌症狀,但常被患者忽視。便血多爲紅色或暗紅色,混有糞便粘液血便或膿血便,有時伴有血塊、壞死組織。上述直腸癌的症狀表現是癌腫增生後血運出現障礙,組織壞死糜爛,潰爛感染,潰瘍形成的後果。

大使的習慣發生了變化:由於腫塊及其分泌物,直腸癌的症狀是腸道刺激症狀、便意頻繁、排便不晝感、內急後重等症狀,但排出物多爲粘液膿血狀物,最初這些假性腹瀉現象多發生在早上起牀不久,被稱爲早上起牀腹瀉。今後次數增加,晚上睡不着覺,改變了以前的大便習慣。

肛門疼痛和肛門失禁:直腸下段癌浸潤肛門管部會引起局部疼痛,如果牽累肛門管括約肌會引起肛門失禁,膿血便頻繁流出,污染內衣的癌症感染和轉移,直腸癌的症狀會引起腹股溝淋巴結的增大。

腸道狹窄和堵塞現象:也是常見的直腸癌症狀。癌腫繞腸壁周徑浸潤,使腸腔狹窄,尤在直腸乙結腸交界處,多爲狹窄型硬癌,極易引起梗阻現象。直腸壺腹部癌多爲潰瘍型,直甩壺腹部寬,約1~2年引起狹窄梗阻,大便細,排便困難,便祕,引起腹部不適、膨脹和疼痛。由於糞便堆積,在梗阻上段乙結腸部位,有時在左下腹部,可以觸摸索狀腫塊。

直腸癌容易與痔瘡混淆誤診

許多早期的直腸癌是由直腸息肉轉變而來,而早期的直腸息肉容易與痔瘡混淆造成誤診,家庭醫生在線在採訪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肛腸科李勝龍副主任醫師時瞭解到,直腸息肉和痔瘡最爲常見的症狀均是無痛性便血,而且都是鮮血,或多或少,多者可呈噴血、流血狀,少者可滴數滴或僅在大便表面有少許鮮血痕跡或手紙擦過留下血跡,因此僅從症狀上來判斷會很容易誤診,當然,痔瘡是最常見的便鮮血的原因,但隨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環境污染的日漸惡化,直腸息肉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加。目前,全腸鏡檢查可以說是常規檢查項目,如果可疑的非痔瘡出血,應立即進行腸鏡檢查。

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上症狀,直腸癌併發症的危害很大。直腸癌不及時治療會帶來什麼併發症?

直腸癌有哪些併發症?

結腸梗阻是直腸癌晚期併發症之一,可能突然發生,也可能逐漸發生。腫瘤增生阻塞腸腔和腸腔收縮,腫瘤發生急性炎症、充血、浮腫、出血等。

腸穿孔 直腸癌併發穿孔有2種情況:穿孔發生在癌腫局部;近側結腸穿孔,系癌腫梗阻的併發症。穿孔發生後,臨牀可表現爲瀰漫性腹膜炎、侷限性腹膜炎或局部膿腫形成。瀰漫性腹膜炎常伴有中毒性休克,病死率極高。

直腸癌的預後與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無關,但與其病程、癌腫浸潤範圍、分化程度和有無轉移則密切相關。

直腸癌(rectal cancer)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和食道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佔65%左右)絕大多數基因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佔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爲2-3:1,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躍居第二位了,所以飲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禍根。

以下7種方法可有效降低人們患直腸癌的概率-

每天吃5種以上的蔬菜。長期吃蔬菜可以減少癌症機會的50%以上。多吃菠菜、青花菜,能遠離腸癌。

適當多喝茶。不管是哪一種茶,都是天然植物,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茶之所以能達到比維生素e強20倍的抗氧化效果,是因爲氧化引起的細胞修補壓力是人體老化和癌症的災難。

限制肉類攝取。通常,食用脂肪含量高的人體重比較高,也不喜歡吃蔬果,患癌症機會比一般人要高。因此,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人們選擇低脂肪食物,特別是限制動物性脂肪。

節制酒精。酒精明顯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同時吸菸的話,兩個危險因素相互重疊,創造更高的危險,特別是口腔癌和鼻咽癌,女性患乳腺癌的機會也增加。

多吃豆類食物。各種豆類食物(豆漿、豆腐等)含有大量天然抗癌物質,可預防婦女更年期症狀和骨質疏鬆症。

積極運動。運動可以控制體重,並可以減少各種癌症的發生機率。運動可以增加腸胃的蠕動並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時間,因此可以預防直腸癌。每週運動超過3次,每次運動超過30分鐘,癌症就會遠離你。

自願戒菸。一般人很容易將結腸癌、直腸癌和痔瘡混淆,醫學界常有將結腸癌、直腸癌誤診爲痔瘡的案例。雖然絕大多數糞便中帶血是痔瘡引起,但是結腸癌、直腸癌也可能與痔瘡同時存在,其臨牀症狀相當多且最易令人混淆及忽略。因此,定期接受肛門篩查的話,誤診的概率會下降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