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婦科疾病 > 女性治療不孕常見的五個誤區

女性治療不孕常見的五個誤區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妻準備懷孕很久了,但還沒有等到好消息。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未能成功懷孕的人稱爲不孕症。不孕是每個家庭的痛苦。女性不育也是近年來女性高發的一種。那麼,在治療不育的過程中,有沒有進入這些誤區呢?

女性治療不孕常見的五個誤區

1、性功能正常,生育功能着生育功能正常

由於女性解剖生理上的特殊性,很多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婦科上的不適,歷史上女性的從屬地位,很多男性將不育的原因歸結爲女性,男性振作的理由是我很好,我沒有問題。顯然,男性把功能和生育功能混爲一談。實際上,男性功能和生育功能完全是兩個概念,這是兩個獨立的完全不同的機制。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已經生育的男人是不是有很多性功能障礙?反之,無精子症患者,甚至許多先天性疾病,如染色體異常的男性,也可以表現爲性慾強烈,勃起正常,性交正常射精,但精液中卻沒有精子。因此,功能正常的人並不意味着生育功能正常,對於沒有避孕2年以上沒有懷孕的夫婦,必須夫婦一起調查,以免錯誤診斷,延誤時機。

2、有生育史,並不意味着一直有生育功能

多年不育的夫婦,一直在尋求女性的診療。理由是我丈夫沒有問題,他過去的她多次懷孕或者我丈夫第一次結婚生過孩子。說這種話的女人心中的痛苦、內疚和自責很明顯。如果丈夫是有道理的人,女性的日子可能還不錯。如果男性是自私的人,可以想象女性面臨的困境。實際上,不孕不育分爲原發性不孕和繼發性不孕,所謂繼發性不孕就是指曾經有過孕育史,現在不能孕育的人。既然女性不育有原發性和繼發性的區別,男性當然也有原發性不育和繼發性不育的區別。過去可以正常生育,多年後無精子症的人在臨牀上也有發現。這些人大多表現爲先天性無精子、嚴重性少、弱、畸形精子症,但結合國內外文獻報道,該人精子缺乏基因,但體內有精子的補償功能,該補償功能在25歲前存在,25歲後可能丟失。因此,結婚後,沒有精子,當然不能生育。

3、精液常規檢查不能完全反映生育功能

很多女性在尋求治療不孕症時,男性的所有檢查都是正常的,一定是我的問題。很多患者說的正常只是精液的正常分析。由於男科發展遲緩,很多醫院沒有專門的男科建設,也沒有相應的檢查設備,很多醫院只能進行精液檢查。事實上,影響男性生育的指標很多,除精液常規以外,精子功能、免疫因素(主要是抗精子抗體)、染色體等都是決定性的因素,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即使精液常規檢查完全正常,同樣也不可能生育。

同樣,精液分析有異常者,並不一定表示生育能力的下降,精液檢查的單項指標不一定都是有臨牀意義的,必需要由專科大夫綜合分析。例如,某男性(甲)的精液指標爲精液量2ml,精子密度20×106/ml,前向運動的精子爲50%,精子畸形率爲10%。某男性(乙)精液指標爲精液量5ml,精子密度60×106/ml,前向運動的精子爲30%,精子畸形率爲40%。根據WHO的標準,甲方完全正常,但乙方弱,畸形精子症!

4、少、弱精子症不是絕對不育

男性不育症分爲絕對不育和相對不育,多數男性一次或多次檢查,少、弱精子症確定後繼續治療,忽視可能存在的絕對因素,浪費時間和金錢。理論上,只要有形態完全活動的精子,就有懷孕的可能性,但機會很少。但是,對於一般少、弱精子症患者來說,放鬆心情,增加機會,有可能懷孕。通過治療,改善精子情況,自然會大大增加懷孕的機會。但是,決不能治病,也不能向精液分析報告治病,忽視了女性的進一步檢查。我們曾經接受過蘇北患者的診斷,結婚9年後,由於少、弱精子症治療7年,足跡幾乎遍佈全中國,精子狀況沒有改善。初診時,在我們的強烈要求下,婦女勉強答應檢查。結果,女性雙側輸卵管不通。男性不僅浪費了7年的時間和金錢,精神上的壓力幾乎崩潰了。專家全面分析後,那個男人哭了。

5、充分考慮女性的生育狀態,選擇合適的生育方式

根據最新的研究資料,普通夫婦每月懷孕的機會只有20-25%,每年懷孕的機會在85%左右,對於35歲的女性來說,懷孕的機會比25歲的女性減半,到了38歲也減半。過去,女性認爲只要有正常的月經,就有可能懷孕。最新的研究表明,相當多的女性在更年期前已經失去了生育功能。男科醫生掌握了女性的生育規律,確立不同不育夫婦的治療規律非常重要。上述夫婦說,男性輕度少,精子症弱,女性雙側輸卵管近端不通,通過影像介入技術可以再通輸卵管(再通率達到90%以上),但自然妊娠率僅爲35%左右,異位妊娠的機會是普通人的5~6倍,更何況女性37歲。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直接做試管嬰兒,結果一次性成功。治療者的高度是10倍。至少50%的不孕夫婦可以通過檢查和治療成功懷孕。不接受檢查,只想自願痊癒的人,成功率只有5%。

不要讓不孕不育成爲你的遺憾。檢查疾病及時就醫是王道啊。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