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婦科疾病 > 黴菌性陰炎症狀圖

黴菌性陰炎症狀圖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黴菌性陰道炎是一種普遍的婦科疾病,也叫作念珠菌性陰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而起的生殖器疾病,具有傳染性,所以我們應當加以重視,瞭解黴菌性陰道炎的症狀,並加以預防和治療。
黴菌性陰炎症狀圖
黴菌性陰炎症狀

通過白帶常規檢查可以診斷是否患有黴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也稱白色念珠菌性陰道炎,是因念珠菌感染而引發炎症。黴菌性陰道炎患者在女性中居多,糖尿病的患者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也易患有黴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的症狀如下:

多數患者的症狀主要表現爲白帶異常,白帶分泌增多、呈豆腐渣樣,小便疼痛,外陰陰道紅腫、瘙癢,有灼燒感,其中外陰瘙癢多發生在小陰脣和陰蒂,有的也會擴大到會陰、肛周等區域。表皮變化因人而異:可能會成羣出現比較淺的水皰丘疹;也可能會呈溼疹狀糜爛,與急性或亞急性溼疹相類似,發生在外陰或是會擴展至會陰、肛門,直到大腿內側;極少患者會出現微小白色的膿皰,嚴重時會發生潰瘍、外陰疼痛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黴菌性陰道炎主要症狀是陰癢,所以當外陰瘙癢,白帶異常時就需要加以留心,判斷是否爲黴菌性陰道炎並在病重之前加以治療。

黴菌性陰炎是怎麼引起的

當人體免疫力低時,白色念珠菌可能會趁機異常繁殖,當繁殖到一定數量時,就會發病,成爲黴菌性陰炎。以下幾種情況較易引起黴菌性陰炎:

1、抗生素的濫用:抗生素使用不當會引起黴菌性陰炎。抗生素在消滅致病菌同時,也會殺死一些有益的菌羣,所以黴菌機會趁機大量繁殖。

2、清潔過度:頻繁使用進行清潔,會使陰道內環境發生酸鹼平衡失調,破壞了陰道的抗菌能力,從而促進黴菌入侵引發患病。

3、被傳染:生殖道中的黴菌會因性交而引起直接傳染。

4、不良的生活習慣:穿緊身不透氣的褲子,會使外陰溼熱,發生炎症。

5、內衣發黴:潮溼天氣,衣服容易不幹、發黴,而穿了這樣的內衣,會使外陰受到感染,引發黴菌性陰炎。

6、不良飲食:辛辣食物會加重病情,也應少吃高糖成分的食物,糖類會促進白色念球菌的繁殖,糖尿病人尤其需要注意,因爲該患者更易患黴菌性陰炎。

黴菌性陰炎用什麼藥

黴菌性陰炎的主要病症是瘙癢,並且黴菌性陰炎還有傳染性,所以需要及時治療。黴菌性陰炎作爲普遍的極爲常見的婦科病,是可以酌情自行用藥治療的。

1、丁克鹽酸特比萘芬噴霧劑。可以用於噴灑內衣進行消毒。

2、制黴素片。口服,如果一週無明顯效果應該停藥。改用婦淨丹中藥的產品,使用前先用鹽水清洗下身,再把藥物放置於陰道深處,墊上護墊。使用2~3個療程。

3、每晚一次,先用2-3%的如蘇打水沖洗外陰,再將克黴唑栓劑或制黴菌素片塞入陰道內。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同時口服氟康唑150毫克頓服,治療中禁性交。治療一療程後,若黴菌檢查爲陰性,且之後每次月經週期後複查黴菌都爲陰性,即爲徹底治療。

4、通常用外用藥物如克黴唑類藥物治療;複雜性黴菌性陰炎,除了陰道用藥之外,還應結合如黴唑類的口服制劑來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這些藥物,都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進行使用的,患者不能自己隨便使用,否則不僅無法將疾病治癒,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黴菌性陰炎怎麼治療

黴菌性陰炎容易反覆發作,爲了根治應從根源開始,服藥治療之外,也要多注意衛生,治標的同時注意治本,從消除產生黴菌性陰炎的因素做起。

1、平時注意衛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內褲和鞋襪應該與衣服分開洗,之後進行暴曬,消除病菌。治療期間內衣內褲應每日更換。

2、平時穿寬鬆的衣服,注意飲食,忌口,不要吃辛辣食物和糖。

3、多鍛鍊,多喝酸奶,增強免疫力。

4、夫妻雙方同時治療,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5、聽從醫囑,認真用藥。不能徹底根治,造成疾病反覆的極大原因是因爲不認真用藥。

6、 治療後仍需定期進行檢查。每次月經後需要去醫院複查,進行婦科檢查和陰道分泌物化驗,連續3次。若沒有發現念珠菌感染才能爲痊癒。

黴菌性陰炎如何預防

黴菌性陰炎作爲普遍常見的婦科疾病,在生活中很常見,所以我們應多加小心,避免患病及交叉傳染。有以下幾點預防措施:

1、勤換洗內衣內褲,煮沸再曬。保持內衣物乾淨衛生。

2、多吃水果蔬菜,不要吃腥辣等刺激的和糖類食物。

3、不要使用清潔液清洗下身可以改用蘇打水或者溫開水清洗下身。

4、需要經常對坐便器、浴盆、毛巾、衣物等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進行消毒。

5、不要與患有黴菌性陰炎的患者公用毛巾、澡盆、被子等,以免引起感染。

6、不要長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會造成陰道菌羣失調,破壞其抵抗力,誘發黴菌性陰炎。

7、 黴菌性陰炎會通過公共浴池、公共坐便器等傳播,應儘量避免這些公共東西的使用。

8、有的女性會應服用避孕藥而引起黴菌性陰炎,避孕藥中的雌激素會增大黴菌性陰炎的發病率,應減少服用。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