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指南 > 健康生活 > 中醫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中醫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二指腸潰瘍又稱消化性潰瘍。臨牀上以有節律性疼痛爲其特點,青壯年發病者居多,男女比爲2~4:1。中醫屬“胃脘痛”、“胃痛”、“心痛”等範疇。臨牀上一般分爲以下四型辨證施治。

中醫治療十二指腸潰瘍

潰瘍病多屬虛證:久病體弱,痛喜溫按,得食可緩,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厚膩或滑白,脈弱。在類證中分寒證、熱證、氣陰兩虛、氣陷等。

虛寒證:先天秉賦不足,飲食生冷,勞倦傷陽,導致胃氣不和而胃脘部隱痛,喜溫喜按,得食稍減,食少納呆,大便溏澀,噯腐吐酸,手足不溫,舌體胖大,苔白脈沉弱。治療原則:溫中散寒、甘溫補虛。方選黃芪建中湯加減。溫中散寒止痛加木香、炮姜等。泛吐清酸者,用六君子湯,寒甚者,用吳茱萸湯、理中湯加減。

虛熱證:平素體弱,久病傷陰,或嗜食辛辣肥甘、飲酒成癖,耗傷胃陰,胃脘灼熱脹痛,入暮尤甚,嘈雜脘悶,食少舌酸,若進辛辣,疼痛更重,灼熱脹悶,手足心熱,口乾而不欲飲,大便燥或軟,舌質四邊鮮紅,苔膩或滑,脈沉而關部弦,小數而無力。治療原則:益胃調中、滋陰生津。方選芍藥甘草湯加葛根、陳皮。胃灼熱者少佐芩連;脘脹者加枳殼、白蔻;入暮加劇者加丹蔘、當歸。

氣陰兩虛證:久病未愈,病情遷延日久,陽虛於前,陰失於後。症見外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而內胃脘熱脹灼痛,雖喜溫而惡寒,脘腹脹痛拒按,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口渴咽乾,目赤溲黃,舌體略胖,質紅苔黃,脈沉左關虛弦。治療原則:益氣養陰、調中和胃。方用益氣養陰湯加減,藥用:黃芪、陳皮、知母、甘草、白芍、香附、石斛、寸冬。

氣陷證:多因情志所傷,勞累過度,且忽視體力鍛鍊,思勞成疾。胃脘疼痛不劇,但有重墜木脹之感,飢則嘈雜不舒,食則痛滿不安,形體瘦弱,氣短氣衰,少氣懶言,疲倦喜臥,舌體偏瘦,質淡苔白,脈軟無力。治療原則:增補元氣、昇陽益胃。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加枳殼、柯子、木香以導氣斂胃。

醫治

1.肝氣犯胃型:患者胃脘痛,牽及二脅,噯氣吐酸,急躁易怒,納少,舌苔薄,脈細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

處方:柴胡、枳殼、香附各12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陳皮4克、黃連、吳茱萸各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2.脾胃虛寒型:臨牀症見患者脘腹隱隱作痛,痛時喜溫喜按,遇寒痛劇,乏力肢軟,面色萎黃,大便溏,舌質淡,脈細弦。

治法: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處方:黃芪12克,桂枝、桃仁、紅花、炙甘草各6克,白芍、半夏各10克,陳皮 5克,紅棗5枚,茯苓15克,乾薑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3.胃陰不足型:患者胃痛隱隱,伴灼熱感,口乾舌糜,手足心熱,不思食,舌紅苔少,脈弦細。

治法:養陰清熱。

處方:生地、石斛各15克,黃芩、澤瀉、麥冬、太子參、川楝子、澤蘭葉各10 克,五味子、川黃連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4.溼熱中阻型:症見患者胃脘疼痛,有灼熱感,食則加劇,口子口苦,喜冷飲,嘈雜吞酸,大便多溏,小便黃,舌苔膩,脈細弦。

治法:清利溼熱,和胃寬中。

處方:生石膏30克,知母、半夏、海金砂、元胡、川楝子、九香蟲各10克,陳皮、川黃連各3克,茯苓12克,川厚朴9 克,滑石2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