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指南 > 健康生活 > 抗癲癇藥物的致畸作用

抗癲癇藥物的致畸作用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患有癲癇的女性妊娠的胎兒畸形率較正常人高,導致這一不良結果多與服用抗癲癇藥物有關。

抗癲癇藥物的致畸作用

在傳統的抗癲癇藥物中,苯妥因鈉的致畸率高達11%,而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如內眥贅皮、斜視、雙眼距過寬、耳異常、大嘴及突脣、脣裂、齶裂、低鼻樑、鼻上翹等顱面異常;心臟缺損、小頭畸形、精神遲滯、指甲發育不全;還可表現爲子宮內發育遲緩。丙戊酸鈉的致畸作用也不容忽視,該藥導致的胎兒異常包括脊柱裂、智力遲滯、行爲障礙、尿道下裂、胼胝體部分發育不良、室間隔發育不良等。另外卡馬西平、撲米酮、苯巴比妥等抗癲癇藥物也有一定的致畸作用。

新一代的抗癲癇藥物包括拉莫三嗪、加巴噴丁、託吡酯、非氨酯、替加平、奧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及左乙拉西坦等,它們在人體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良好,蛋白結合率低,多不產生芳烴氧化代謝物,但是,目前尚未明確這些藥物沒有致畸作用,仍需要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資料的進一步證實。因此,各國的癲癇治療指南都明確提出育齡期女性妊娠後應謹慎使用抗癲癇藥物。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