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兒童疾病 >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冒雖然不是大病,但如果遲遲未治癒,或是頻繁的感冒,都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健康問題。慢性鼻竇炎、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都是感冒太久的併發症,會導致患者持續、長久的不適,影響其他的器官。那麼慢性感冒的危害性有哪些呢?下面本站的小編爲大家分享慢性感冒會引起的併發症,慢性感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一、慢性感冒會引發哪些併發症?

1、慢性的鼻竇炎

感冒的時候有可能會阻塞和感染鼻竇。如果不治療,可能會發展成慢性鼻竇炎,因爲細菌會對抗生素產生抗性,便無法治療。

2、可能發展感染

你會無法對抗感冒的原因之一是免疫力低弱。此外,如果你的免疫力低落,可能會導致感染。因此,如果你忽視慢性疾病,可能會因爲免疫力損失而感染。

感冒

慢性感冒可引發併發症。

3、慢性支氣管炎

如果患有感冒,最好是諮詢醫生,因爲嚴重或頻繁的感冒會影響支氣管內膜,導致支氣管炎。這從長遠看來,可能會導致慢性病。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第2張

4、可導致腦膜炎

如果感冒是由細菌引起的,微生物可能會從呼吸道傳播到腦部,影響腦膜。因此,在慢性感冒的情況下,最好諮詢醫生,以防止細菌擴散或是影響他人。

5、扁桃體會發炎

雖然病毒是扁桃體發炎最常見的原因,但即使是細菌也可能會影響扁桃體。患有慢性感冒有可能是扁桃體發炎的跡象。

6、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冒,或是持續感冒,需要擔心是否爲間歇性肺病。這種情況下,要解決的唯一方法就是及早治療。

7、可能發展肺炎

由於慢性感冒會影響肺部,如果忽視,可能導致肺炎。雖然肺炎在孩童中很常見,但老年人和免疫力弱的人也會有這種情況的風險。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第3張

二、如何治療和舒緩感冒症狀?

1、大量補充液體

不論你是發燒、咳嗽還是流鼻涕,這些症狀都會引起你的不適,如果沒有仔細照護,可能會發生脫水的情況。此外,飲用大量的液體有助於將病菌排出體外,儘快恢復。

2、補充食物營養

生病時,你需要各種營養來幫助身體復原,尤其是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力,你更應該多補充。多食用水果、蔬菜、魚肉等食物來補充營養。

3、儘量臥牀休息

休息也是提高免疫力的一種方式。因此,生病時應該要多休息,減少活動,才能加速身體復原的速度。如果你沒辦法一直休息,就增加自己的夜間睡眠時間。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第4張

三、免疫力不足的危害性

容易感染傳染性疾病

小到感冒、支氣管炎、咽喉炎,大到肺炎肝炎乃至肝硬化肝腹水,反覆的致病菌感染會破壞體內環境或誘發其他併發症。

引發惡性疾病

如感染乙肝病毒,可引起乙型肝炎,治療不當會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因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或外部污染引發的基因變異難以避免,人體內一般會有遊離態的腫瘤細胞,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這些遊離態的腫瘤細胞會被殺滅,但一旦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不足時,單個腫瘤細胞聚焦成團就有可能形成病竈,即原發癌。

慢性感冒別忽視 防止引發其他併發症 第5張

四、增強免疫力的幾大要素

調整習慣,保障睡眠。睡眠與人體免疫力密切相關。良好的睡眠可使體內的兩種淋巴細胞數量明顯上升,增加抵抗力。

調節心情,保持樂觀情緒。樂觀的情緒可以維持人體於一個最佳的狀態,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對人體免疫系統有抑制作用的荷爾蒙成分增多,所以容易受到感冒的侵襲。

營養補充: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身體抵抗外來侵害的武器,包括干擾素及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與活力都和維生素與礦物質有關。保證合理的蛋白質攝取,蛋白質和氨基酸是免疫系統發揮功能的基本保障;多吃些乳酸菌飲料,可以用微生態製劑來調節胃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強消化功能。多吃能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如香菇蘑菇、猴頭菇、草菇、黑木耳、銀耳、百合等,都有明顯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加強運動。運動是改善微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最有效的措施,能迅速強化人體免疫功能。

溫馨小貼士

生活中,總有部分朋友體質偏弱,尤其是兒童或老年人,一般表現就是容易感冒、咳嗽,經常出現反覆。感冒是極常見的小病,中醫上一般分爲風熱風寒等類型,而現代醫學明確它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感冒病素分型很多,傳染源和傳染途徑也很廣,可以說我們每天都會受到它的侵襲,但大多數人並不會經常感冒,原因就在於我們自身的抵抗力。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能對抗絕大數病原體的入侵;而在免疫系統功能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就容易被感染而得病,最常見的就是反覆感冒。所以反覆感冒就說明身體免疫功能出現障礙了,切不可掉以輕心,否則長此以住,不但外源性疾病可以趁虛而入,許多自體性的慢性病也容易趁機發展滋生。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