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婦科疾病 > 陰道疾病會引起女性不孕嗎?預防不孕症日常注意這6點

陰道疾病會引起女性不孕嗎?預防不孕症日常注意這6點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專家相關檢查,約90%的不孕夫婦可以找出原因,約10%的夫婦找不到原因,稱爲原因不明的不孕。在發現的原因中,單純女性因素約佔40%,單純男性因素約佔20%,男女不孕因素約佔20%。哪些因素會導致女性不孕?如何保護女性不孕?

女性不孕的原因:

陰道疾病:處女膜閉鎖、陰道下段閉鎖、先天性無陰道等。

陰道疾病會引起女性不孕嗎?預防不孕症日常注意這6點

子宮疾病:子宮發育不良、子宮位置異常、先天性無子宮、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病變、子宮內膜異位症。

卵泡不發育、排卵異常、多囊卵巢、卵巢腫瘤等。

輸卵管病變:輸卵管積水、積膿、輸卵管炎等。

先天性腺發育異常:真兩性畸形、假兩性畸形、睾丸女性化綜合徵等。

盆腔疾病:盆腔炎性包裹性積液、盆腔膿腫、結核等。

解讀女性不孕症的身體症狀

私處毛髮瘋長。如果發現大腿內側的頭髮越來越濃密,有向腹部轉移的傾向,三角形越長越像方形,可能表明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這可能是由於體內激素水平失衡,雄激素佔上風。“pCOS刺激頭髮生長,擾亂排卵,許多女性無法正常懷孕。一般來說,我會要求這些患者服用降糖藥物,降低胰島素水平,減肥(減肥食品),平衡性激素,重建排卵功能。

按下指甲後會變白。每個人按下指甲後都會變白。但如果它持續了近十分鐘,它可能是貧血或缺鐵的跡象。許多婦女,特別是月經出血較多的婦女,都會貧血。嚴重貧血患者會出現性慾下降,即使懷孕(懷孕食品),也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貧血婦女應多吃富含鐵的食物,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鐵。

嘴脣容易乾燥。要麼缺水,要麼缺乏維生素A。如果是後者,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生缺陷。年輕女性每天至少需要攝入2萬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女性除多吃雞蛋、牛奶外,還應諮詢專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營養(營養食品)補充劑。

手指莫名其妙地腫脹了。排除高鹽攝入、服用避孕藥等原因,我們應該考慮是否是甲狀腺功能減退引起的。它會影響甲狀腺激素水平,導致代謝紊亂,並影響胎兒大腦在懷孕後的發育。有這種症狀的婦女必須及時就醫。

陰道疾病會引起女性不孕嗎?預防不孕症日常注意這6點 第2張

嘴角有白色的頭皮屑。黴菌感染不僅發生在下半身,還可能感染口腔,甚至可能從下到上。如果嘴角有白色頭皮屑一段時間,你應該去看皮膚科或全科醫生來澄清原因。

如何保護不孕症?

一、預防

1.瞭解生理知識和處理方法。一般女性14歲左右月經初潮,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象徵着生殖系統已經逐漸成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2.注意月經衛生,防止感染。月經來潮期間,如果不注意衛生,很容易得各種女性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

3、月經不規律早期治療:月經不規律是指月經、月經顏色、月經量變化,或閉經、痛經、崩潰等,大多數不孕婦女都有不同程度的這些現象。因此,可以說,月經不規律是難以懷孕的信號。當女孩患有月經不規律時,儘快治療,努力治癒,不留下未來的麻煩。可採用中醫治療,一般效果較好。

4.注意體育鍛煉,對月經的到來保持良好的心情。

5.飲食方面,月經期間的飲食也很值得注意,要溫暖,避免寒冷;

6、月經晚結婚:有些女孩月經初潮晚,直到18~20歲纔看到月經,數量少,顏色淺,質量薄。這表明生殖系統的功能相對較低,婚後不僅不能懷孕,而且月經情況越來越差,直到閉經或其他疾病併發。因此,所有月經遲緩、發育遲緩的女孩,都應認真鍛鍊,適當補充藥物調節。

二、護理

據有關統計,3個月內約有60%-70%的正常育齡夫婦因夫妻生活正常而不採取任何避孕措施而受孕;6個月內約有75%-80%的婦女受孕;12個月內懷孕率超過85%。據統計,1年內受孕者佔60%;2年內受孕者佔80%;3年內約佔90%。據統計,婚後一年內受孕率最高,因此,有人主張將不孕症定爲一年。

不孕症的時間標準尚未統一。結合我國情況,將不孕症的年限定爲2年,避免對不孕症患者過早得出結論,不拖延診斷和治療時間。但是,晚婚患者(如30歲以上)應提前檢查,儘快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陰道疾病會引起女性不孕嗎?預防不孕症日常注意這6點 第3張

不孕症會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影響內分泌調節,必須正確處理。特別是夫妻關係的調整和科學方法的掌握尤爲重要。

不孕的原因有三分之二是女性,輸卵管阻塞一直是主要原因,但自廣泛關注感染預防和廣譜抗生素出現以來,輸卵管阻塞的產科和婦科炎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對內分泌疾病的認識和檢查技術不斷進步,卵巢功能不全導致不孕的診斷率有所提高,因此卵巢不孕也起着重要作用。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