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用藥指南 > 紅芪的功效與作用 紅芪現代應用方法有什麼

紅芪的功效與作用 紅芪現代應用方法有什麼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紅芪爲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乾燥根。傳統醫學認爲,紅芪藥性甘、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紅芪的功效與作用 紅芪現代應用方法有什麼

功效作用

紅芪具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

補氣昇陽:

紅芪味甘微溫,入脾經,具有補益脾氣、升舉中陽、補氣生血、攝血、溫中、除熱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中焦虛寒證、氣虛發熱證等多種虛證,尤其適用於脾虛中氣下陷導致的久瀉脫肛、子宮脫垂、便血崩漏。

固表止汗:

紅芪甘溫補氣,具有補肺健脾、固表斂汗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脾肺氣虛引起的自汗、盜汗(夜間異常出汗)、黃汗(汗液發黃而粘,多與脾胃溼熱、汗發不暢等有關)等。

利水消腫:

紅芪既能夠補氣,又能夠利水消腫,可以用於治療氣虛無力無法推動水液正常運行而導致的水腫、尿少。

生津養血:

紅芪甘微溫,能夠益氣昇陽、補氣生血,常用於治療血虛發熱證,具體可表現爲低熱、身體疲倦、臉色發紅等,以及思慮過度、心脾兩傷引起的氣血雙虧、面色萎黃、心悸失眠。

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紅芪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氣血而託毒,因此可以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引起的瘡瘍膿成不潰。

行滯:

紅芪具有補氣行滯的作用,因此可用於治療氣虛血滯引起的風溼痹痛、麻木拘攣、中風、半身不遂。

現代應用

現代研究認爲,紅芪具有免疫調節、保肝、抗氧化、預防骨質疏鬆、降血壓等作用。

需要注意,大家應該合理的使用中成藥,不能隨意用藥。當您有用藥需求時,應向醫生或藥師諮詢,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適宜人羣

紅芪適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者;表虛自汗者;氣虛水腫者;內熱消渴、血虛萎黃者;半身不遂、痹痛麻木者;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者。

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者:

紅芪味甘微溫,入脾經,具有補益脾氣、升舉中陽、補氣生血、攝血、溫中、除熱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中焦虛寒證、氣虛發熱證等多種虛證,尤其適用於脾虛中氣下陷導致的久瀉脫肛、子宮脫垂以及便血崩漏。

表虛自汗者:

紅芪甘溫補氣,具有補肺健脾、固表斂汗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脾肺氣虛引起的自汗、盜汗(夜間異常出汗)、黃汗(汗液發黃而粘,多於脾胃溼熱、汗發不暢等有關)等。

氣虛水腫者:

紅芪既能夠補氣,又能夠利水消腫,可以用於治療氣虛無力無法推動水液正常運行而導致的水腫、尿少。

內熱消渴、血虛萎黃者:

紅芪甘微溫,能夠益氣昇陽、補氣生血,常用於治療血虛發熱證,具體可表現爲低熱、身體疲倦、臉色發紅等,以及思慮過度、心脾兩傷引起的氣血雙虧、面色萎黃、心悸失眠,對消渴證(即西醫上的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半身不遂、痹痛麻木者:

紅芪具有補氣行滯的作用,因此可用於治療氣虛血滯引起的風溼痹痛、麻木拘攣、中風、半身不遂。

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者:

紅芪能夠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氣血而託毒,因此可以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引起的瘡瘍膿成不潰或者久潰不斂。

需要注意,本品多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來治療上述疾病,具體組方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體質、合用藥物情況等制定,存在個體化差異,請大家不要盲目用藥。

禁忌人羣

表實邪盛、瘡瘍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原因:

紅芪藥性甘溫,有補益作用,容易生熱、收斂邪氣,表實邪盛、瘡瘍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病情。

使用方法

本品多與其他中藥配伍應用於中藥組方中,一般情況下,需要煎煮後內服。需要注意,具體的熬藥方式,如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等需要遵照醫囑,以保證藥液能夠發揮相應的療效。

用量

臨牀常用劑量爲9-30g,但由於每位患者病情、體質等因素不同,具體用量會存在個體化差異,請患者嚴格按照醫生處方規定的劑量使用本品。

不宜同用

本品的合用禁尚不明確,爲保證用藥安全、有效,如果您在使用本品期間需要合用其他藥物,請向醫生或藥師諮詢。

溫馨提示

紅芪與黃芪均爲補氣類的藥物,並且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二者的性味歸經和功效等相同,雖然紅芪在多數本草書籍的記載中也作黃芪入藥,但是這兩種藥物的基源植物不同,成分和藥理作用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紅芪與黃芪二者差異性的研究還需要不斷深入。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