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用品 > 教育資訊 >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由來習俗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由來習俗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陽節是我國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那麼,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習俗?下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由來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爲《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爲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爲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着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爲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由來習俗 第2張

重陽節習俗

1、飲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着飲菊花酒的習俗。

九日所釀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爲延年益壽的長命酒。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舒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2、重陽登高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爲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爲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茱萸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爲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重陽吃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爲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重陽節由來習俗 第3張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1、重九節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爲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所以重陽節又叫重九節。

2、菊花節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所以重陽節又叫菊花節。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登高節

因爲重陽節最重要的風俗活動之一就是登高,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爲什麼要登高呢?一種說法是因爲重陽節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爲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還有一種說法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在《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4、茱萸節

重陽節也登高佩茱萸、佩茱萸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爲“茱萸節”。民間認爲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而茱萸被人們稱爲“辟邪翁”,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5、女兒節

重陽節又叫“女兒節”,明朝末期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每到重陽,“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在這天出嫁的女子,孃家必贈送重陽旗與時鮮盒,稱爲送“重陽節盒”。而已經婚嫁的女子,每逢重陽節都要回孃家團聚,實質上“女兒家”也是讓婦女休息的意思。

6、老人節

在民俗觀念中,因爲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說。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以上就是有關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重陽節由來習俗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