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用品 > 教育資訊 >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有很多的家庭都是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媽媽照顧孩子幾個月後就去工作了,然後帶孩子的多半是婆婆或者是自己的媽媽,但是在帶孩子外出旅行或者離開了奶奶和婆婆的時候,孩子居然跟自己怎麼也睡不好,而且還會哭得特別的兇這是爲什麼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的原因分析。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場景一:睡覺奇葩鬧

小編記得之前有一次跟着朋友帶過一個旅遊團,是親子類的,小編髮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只要到了孩子們該睡覺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哭鬧場景,孩子們紛紛開始尋找自己的安全港灣,有的要奶奶、有的要爺爺,還有由媽媽單獨帶來遊玩的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根本就不鳥媽媽的陪伴,好幾次甩開媽媽安撫的手,這位媽媽相當的尷尬,最後累的睡着了,這個鬧劇才就此作罷。

場景二:要睡覺之前,遠離媽媽

小編曾經聽到有媽媽抱怨說,孩子跟自己不親,有天晚上,孩子奶奶有點事情,要外出,我剛好也想跟孩子一起睡,那天我跟孩子一直在牀上玩,孩子很開心,跟我也很親密,但是差不多十點左右,孩子想要睡了,就揉着自己的眼睛往牀下走,我拉住孩子問:‘你去哪兒?’,孩子說:“我要去找奶奶”,空氣瞬間寧靜的不像話。

場景三:睡得好好的,半夜要姥姥

小編最近遇到了一個小朋友,她媽媽見人就吐槽自家女兒雷打不動的不跟自己睡,本來以爲晚上等孩子睡着了在抱回自己的房間會沒有問題,但是晚上醒來的時候,看見身邊沒有姥姥,就開始大哭起來,怎麼安撫都沒有,只能讓姥姥抱走,然後就一覺到天亮!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第2張

相信有這些情況的媽媽,內心都是非常崩潰的,我是孩子的親生媽媽,孩子居然不願意跟我睡,這到底是爲什麼?!

有人猜測,這是由刻印效應造成的,所謂刻印效應,指的是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作爲判斷和評價人的依據的心理現象,那麼在現實的親子關係中,究竟有沒有刻印效應呢?答案是有的,尤其是在第一年的時候,但是第一眼的刻印效應是不存在的!

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在人類親子關係中不存在

首先,寶寶剛出生的那段時間,視力是非常弱的,基本上可以和盲人媲美;其次,根據現代醫學水平的發展,寶寶出看到的第一個人是產科醫生或者忽視,若是第一眼的刻印效應,寶寶應該會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媽媽或者爸爸,但是無數的實際案例證明,不會;最後,初生嬰兒會主動的通過母親的聲音和體味找媽媽,因爲這是寶寶除子宮外唯一一個熟悉的,出生後還能找到的懂你,這也是寶寶安全感的來源。

這一點讓我們非常清楚,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刻印效應發生效果最強的一年,也是親子關係建立最重要的一年,但是想一想,很多媽媽在這一年裏,都選擇了“拋棄”寶寶,有的是因爲工作,有的是因爲有長輩帶,自己樂得輕鬆,有的可能還因爲其他的一些原因,不僅不哺乳,平常也很少親近孩子,晚上也不一起睡,寶寶一直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中。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第3張

跟媽媽分離的寶寶們的兩種命運

1、依戀關係缺失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經拍攝過一個黑白的簡短的影片。片裏是一羣無法長期照顧寶寶的媽媽們生下的嬰兒,頭三個月,媽媽親自照顧寶寶,三個月一到,這些媽媽們便離開,把寶寶交給育嬰園的護士,媽媽剛剛離開的時候,寶寶有時還能愉快地咯咯笑或微笑,可一週後,寶寶們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便是臉上寫滿恐懼。施皮茨認爲,這就是嬰兒的依戀關係是缺失的,寶寶們的安全感和情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依戀關係缺失的寶寶愛哭鬧,常常希望有人關注,但也愛拒絕他人。

2、依戀關係發生轉移

那些媽媽分娩了嬰兒卻不能在身邊照顧的家庭,這些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比如家裏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又或者是寶寶的爸爸或保姆,如果對寶寶充滿愛,能夠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那麼這些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關係便會產生轉移,寶寶們把情感寄託在別的養育者身上,而不是在媽媽身上,這便是上文3個有趣場景的解釋。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第4張

那些不肯跟媽媽睡的孩子,即使他們平時可能跟媽媽玩得很好,那是因爲這些孩子在一歲前跟媽媽分離或被媽媽忽視造成的,並且這種發生轉移的親子關係常常是不可彌補或難以改變的。爲什麼?

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

1)0-1歲,親子關係

1歲前,被視爲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寶寶們通過與媽媽的互動,比如媽媽對寶寶有親密的關懷和照顧,能與嬰兒有充分的體膚接觸,及時迴應嬰兒的哭鬧,能通過行爲或語言表達對寶寶的愛,在跟寶寶接觸過程中,有充分的語言刺激,寶寶能時常聞到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懷抱的溫暖,聽到媽媽愛憐的呼喚和說話,那麼,這樣家庭的母子或母女親子關係常常能建立得很好,這些孩子最愛跟他們的媽媽睡,若是這些媽媽都沒有做到,而是由養育着代替,那麼這種依戀關係就會轉移到養育着身上,所以就不跟沒有建立起依戀關係的媽媽睡,這決定了媽媽跟孩子日後的親子關係的親密還是疏遠。

2)1-3歲,1對1玩伴關係

1歲後的寶寶,雖然對親子關係還有渴求,但因爲1歲前媽媽的缺位,即使寶寶1歲後,媽媽及時回到寶寶身邊,這時母子母女發展的是玩伴關係,不再是親子關係。這些孩子能跟媽媽玩得很好,但實際上孩子們只是把媽媽當成玩伴,關鍵時刻,比如到了睡覺時需要100%安全感的時刻,孩子們需要的,卻是那個跟Ta在1歲前建立了親子關係的對象

3)3歲後,羣體玩伴關係

到孩子3歲後,他們常常發展爲對羣體的玩伴關係有需求,對與Ta有親密親子關係的媽媽或養育者雖然有依賴,但也能開始接受在幼兒園或非熟悉的寢室睡覺,跟小朋友們也玩得較好。

晚上睡覺孩子不要媽媽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睡覺的時候孩子不要媽媽要別人 第5張

檢驗孩子安全感的一般方法

幼年時期依戀關係缺失或家庭養育方法的不當,會讓孩子丟失安全感。安斯沃斯的“陌生情景法”,常常是檢驗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方法。

孩子安全感很好的表現:

1、當孩子6個月~3歲時

媽媽上班或外出,或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暫時外出,孩子雖然一開始表現出不情願或哭鬧,但媽媽或養育者離開後,孩子很快能投入玩耍。到媽媽或養育者回家後,孩子會表現出高興或希望親近的行爲,這樣的孩子,安全感是正常的。

2、當孩子3歲後

比如上幼兒園,孩子能忍受跟媽媽或主要養育者暫時分離,雖然剛開始會表現出分離焦慮或哭鬧或不捨,但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並且跟小朋友們玩得很好。這也是安全感正常的孩子的表現。

3歲後的孩子,睡覺時一起睡的陪伴對象沒那麼挑剔了,也能開始慢慢嘗試獨睡。

所以媽媽們如果想要跟孩子建立一輩子親密的親子關係,那麼便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髮展規律,尤其要珍惜關鍵的頭一年。

老話說的好“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纔會親”真的是充滿哲理啊!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