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用品 > 教育資訊 > 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年快要到了,有的人已經着手買過年的紅包了,不過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呢,壓歲錢給多少比較的合理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 

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漢代: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民國: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貨幣改爲紙幣後,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着連連好運、連連高升。

20世紀50年代: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纔拿得到。

20世紀60年代:那時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並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70年代:前期經濟狀況還是不太好,但“壓歲錢”真的是錢了,拜年磕頭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壓歲錢。

20世紀80年: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裏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贈。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第2張

壓歲錢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據記載,壓歲錢始於唐代。唐玄宗天寶年間,宮廷盛行春日撒錢。這錢除賀喜外,主要是長者爲新生兒鎮邪驅魔。

民間傳說,源於一個美麗而神奇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會出來活動。一當來到別人家裏,就用手去摸熟睡中的孩子頭,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燈不睡來守護孩子,這也叫做“守祟”。

相傳,有對夫妻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晚上,他們怕“祟”來禍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和孩子玩耍。不到一個時辰,孩子玩累了,就去睡了。夫妻倆把這八枚銅錢用紅紙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在孩子枕頭下,便和衣坐在孩子身邊不敢閤眼。

大約夜裏三更時分,小木門突然被一陣陰風吹開了,昏暗的油燈忽的一下也滅了,“祟”如幽靈般的出現在孩子牀前。正當妖怪那毛乎乎的手抻到孩子的頭上方時,枕頭邊猛然迸發一道道耀眼的金光,那“祟”哇的一聲尖叫,奪門而逃。

翌日天明,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村子裏的人,大夥兒都覺得這事既新鮮又神奇,後來大家都學着做,孩子們從此便太平無事了。

後來一得道高僧揭開了“謎底”: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在暗中保護孩子的。因爲“祟”與“歲”諧音,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壓歲錢”。

壓歲錢給多少比較好

過年爲什麼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的來歷是什麼 第3張

首先的話,每一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的習俗,所以說看看你處在什麼地方。比如在一些地方,大人會給孩子一個小紅包作爲福氣,裏面的數額不是很大,五塊錢,十塊錢,二十塊錢不等的金額。這樣的話既和當地的習俗結合,又圖了吉利,更好的是不會造成發紅包人的經濟困擾。但是還有一些地方的話,紅包的金額一般都是幾百,甚至上千都有可能,所以大家還是視情況而定,別人大概是多少錢,你就出多少錢就好了,不然的話就顯得特別的格格不入,也不太好是吧。

其次的話,就是從自身出發,不要產生什麼所謂的攀比心理,還是選擇量力而行是比較好的。大家還是不要忘記了初衷,那就是祝福爲先。不要以一種發紅包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一切,否則的話這種傳統習俗的感覺就無端的變味了,希望大家還是能堅持做自己纔是最好的。

所以小編說了那麼多,最主要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與其去糾結過年到底應該給小孩多少壓歲錢合適,不如學會理性的估計一下自己當前的財產狀態,量力而行,這纔是人最明智的選擇。春節發紅包這種習俗,主要還是體現自己對晚輩的關心,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太過糾結物質層面的東西,只要你有一顆關心的心,就足夠了。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