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用品 > 教育資訊 > 立秋有什麼習俗 立秋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立秋有什麼習俗 立秋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是立秋,立秋之後慢慢的就會變得涼爽,不過立秋有什麼習俗,在立秋習俗要怎麼進行養生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立秋的相關解答。

立秋習俗

立秋有什麼習俗 立秋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1祭祀、蓐收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等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2貼秋膘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並且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3煎香薷(rú)飲

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具有消除暑溼、預防感冒的作用。所以人們在立秋前便紛紛買好這些藥,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

4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其目的是爲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

立秋養生注意事項

立秋有什麼習俗 立秋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2張

一、

在精神調養方面,此時的精神調養宜收斂神氣,情緒樂觀舒暢,心平氣和,使神志安寧,切莫悲憂傷感,以減輕秋季肅殺之氣,以適應秋季容平之氣。另外,可適當參加書法、繪畫、釣魚等能使人安定神志的活動。

二、

在起居方面,立秋時仍天氣炎熱,但早晚開始有涼意。因此,在夜晚莫貪涼,尤其入睡後要注意預防受涼。

三、

在飲食方面,立秋時節,肝心少氣,肺臟獨旺,此時飲食上宜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此時可少吃薑、蔥、辣椒等辛味食物,多食酸、甘味食物,黃綠色果蔬等,如胡蘿蔔、芥菜、番茄、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水蜜桃、菠蘿、哈密瓜等。

四、

運動調養方面,秋主收,此時在運動方面,可適當選擇可以使人情緒穩定,安定神志的運動,如坐功、太極拳等。

立秋之後要做好四件事

立秋有什麼習俗 立秋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3張

第一件:防秋燥,護好肺

肺主秋季,秋氣應肺,金秋養肺最爲適宜。燥爲秋季之主氣,而肺爲“嬌髒”,是外邪病毒第一個侵犯之地。肺部,最怕“寒”,在寒氣到來時,往往第一個淪陷,因此,立秋好時節要養肺。

對策:多飲茶

立秋後,多喝茶水,可滋陰潤肺,防秋燥,保護肺部健康。

尾參茶,泡水喝,可滋陰止渴,補氣益五臟,滋潤肺部,改善乾咳少痰。

《神農本草經》將其尾參列爲上品,用其泡水,可改善咽乾舌燥,對肺陰虛所致的乾咳少痰,咽乾舌燥有效。經常用其泡水,潤肺生津,是保護肺部不錯的選擇。

老虎薑茶,歸於肺經,性質平和,補陰作用強,泡水喝,可潤躁補氣。既能通過直接補陰,以潤肺燥,又能通過補氣,以生津而潤肺。老虎姜,既有較強的補陰之力,又有一定的補氣之能。常用於多種慢性病以氣陰兩虛爲主的症候。所以,經常用老虎姜泡水代茶飲,對於肺部健康,也十分有益。

第二件:防中風,養血管

立秋後,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是各類疾病爆發的階段。

立秋後,人體毛細血管收縮,大腦負荷加重,會引起血壓升高,誘發中風。

有資料表明,約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發生中風。

所以,立秋之際,一定要注意防中風,養護好血管健康。

對策:喝好三杯水

主動喝水,有助於改善血液粘稠,預防血栓,降低中風機率。

每天,要喝好“三杯水”。

第1杯:睡前喝200ml溫水

第2杯:起夜時喝100ml溫水第3杯:早上起牀刷牙後喝200ml溫水

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因爲“麻煩”而忽視了這三杯水!

第三件:防暑熱,健脾胃

雖然到了立秋節氣,但是,此後還有“一伏”。高溫酷暑依然在,此時,一定要注意防暑熱,以免中暑。

立秋到處暑,還在「長夏」,脾胃健康,十分重要。

《脾胃論》裏說:「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

這是脾胃病發病的一個規律,自古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

對策:拍打足三裏

中醫理論上認爲,早晨7-9點主胃經,中醫把胃經被稱爲“長壽經”,並途徑膝關節。

飯後20分鐘左右,用手反覆摩擦膝關節,可以使胃經通暢。

同時,拍打小腿外側,足三裏穴,5分鐘,可生髮胃氣、燥化脾溼,有助延年益壽。

第四件:別盲目“貼秋膘”

立秋後,進補是必要的,但進補不可以亂補,應注意避免以下問題。

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

現代人,大多數營養代謝過剩,盲目“貼秋膘”,容易導致肥胖,損害健康。

忌虛實不分: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