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指南 > 健康生活 > 輸血性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

輸血性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5.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輸血性血小板減少是指輸入含血小板的血液製品後7-10 天導致的血小板減少,常有明顯的免疫反應症狀,如畏寒、寒戰、高熱、蕁麻疹,重者有頭痛、胸痛、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繼而血小板明顯急性減少,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現,如皮膚淤點、淤斑,鼻腔出血,口腔黏膜出現血皰,重者可以有血尿、消化道出血或陰道出血。

輸血性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

人類血小板抗原(HPA)產生的同種免疫可導致輸血性血小板減少。本病大多數是針對HPA-I a抗原的同種抗體所致,當HPA- I a陽性的血小板輸給HPA- I b 的患者時,在輸血後7-10天,患者體內產生抗HPA- I a抗體,若孕婦的血小板HPA- I a抗原陰性,其丈夫的血小板HPA- I a抗原陽性,該抗原可以通過胎盤使孕婦致敏,當患者再次接受HPA- I a抗原陽性的血小板時,體內抗HPA- I a抗體可以與供體血小板HPA-I a抗原結合,導致供體血小板破壞,血小板破壞時釋放出免疫複合物,又可結合到血小板Fc受體上,造成對自身血小板的非特異性免疫損傷。

臨牀上也有HPA- I a抗原陽性者發生輸血後血小板減少的病例,可能與其他血小板抗原有關。另有部分女性既往無妊娠史或輸血史,也發生了輸血性血小板減少,這部分患者病因未明。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