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指南 > 健康生活 > 四位院士談如何防癌

四位院士談如何防癌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6.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腫瘤發病率、死亡率近年來緩慢提高,這與美國等國發病率、死亡率雙雙下降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有些人甚至將“確診癌”與“判死刑”劃上了等號。爲了消除公衆對癌症的恐懼和擔憂,《生命時報》特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4位院士,給出了他們的“防癌經”,並就當前我國腫瘤防控領域的熱點問題解疑釋惑。消化道腫瘤是攻關重點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是278.07/10萬,死亡率爲167.89/10萬;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瘤和胰腺癌是排名前十的常見惡性腫瘤,約佔新發病例的77%;腫瘤圖譜發生明顯變化,肺癌患病率增長迅速,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增長明顯;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約爲30%,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數字高達70%~80%。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程書鈞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了我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四位院士談如何防癌

首先,腫瘤的發生與衰老密切相關,是衰老過程中的自然選擇,隨着社會老齡化加快,腫瘤患者自然會逐漸增多。其次,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不可忽視。這既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公共環境問題,也包括裝修、廚房油煙等個人居家環境問題。再次,居民生活方式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偏向西方飲食方式,喜歡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說到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程書鈞認爲,這和很多腫瘤患者到中晚期才得以診斷有關,腫瘤一旦轉移,以現有科學水平,治療難度很大。程書鈞指出,我國在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方面,大有可爲。

原因有三:1.消化系統腫瘤佔惡性腫瘤發病數量的40%左右,基數較大。2.我國已擁有較成熟的早期發現手段,如食管鏡、胃鏡、腸鏡等,能儘早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腫瘤。3.消化道癌前病變和早期腫瘤的治療技術成熟,比如,早期食管癌可進行內鏡黏膜下切除,術後五年甚至十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同時,還要重視與感染相關腫瘤的早期干預。程書鈞說,外源性感染導致的腫瘤約佔所有腫瘤的20%左右,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癌,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癌,EB病毒感染導致的鼻咽癌。這些腫瘤可通過保持個人衛生、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接種疫苗等方式早期干預。及早接種乙肝疫苗的孩子,將來患肝癌的機率會降低80%。

院士們的四條“防癌經”“就像不能阻止衰老一樣,我們也難以消滅腫瘤。腫瘤可能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命現象。”程書鈞表示,人們不必過分懼怕腫瘤,只需學會預防和延緩其發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孫燕說,他從事腫瘤防治工作59年了,最大的感悟就是:預防比治療更有效;治癌靠專家,防癌靠自己。院士們建議,每個人都應牢記4條“防癌經”。遠離致癌因素。孫燕提醒,把好入口關,少吃油炸、燒烤食物,不吃黴變食物和不新鮮的蔬菜,遵循祖輩傳下來的“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飲食方式,不要模仿西方人;控制體重,減少小胖墩兒數量,就能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風險;性生活要潔淨,避免行爲不端,能減少人乳頭瘤病毒傳播,它和宮頸癌、口腔癌的發生都有關係。提倡有效體檢。美國經驗提示,常規體檢利於早期發現和診斷癌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肺癌爲例,它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腫瘤,如早期發現,經外科治療後,五年生存率可達90%。40歲以上人羣每年應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控制癌前病變。程書鈞表示,癌前病變發展成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如能解決掉癌前病變,就可有效阻止癌症的發生。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息肉雖不是癌,但很容易發展成癌,切記及時治療和控制,以防小病拖成大病。保持心情愉悅。

研究證實,長期情緒低落、精神過度緊張,會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使腫瘤乘虛而入。保持情緒穩定、心態平和有助於預防癌症。程書鈞說,上述知識很多人都知道,卻做不到,可見預防腫瘤是需要一輩子學習並實踐的大工程。“家長應教會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生活方式,樹立科學抗癌意識,使癌症防控貫穿生命全程。”

如何看待防癌科技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藉助基因檢測技術,預測腫瘤的發生機率,以便將其拒之門外。不幸患癌的人則不惜砸重金,去國外尋求更好的治療。對於這些科技防癌的觀念,院士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基因檢測不建議普通人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理論上說,如能開發出較爲簡易的基因檢測工具,發現特徵性基因變異,結合影響腫瘤發生的特定環境因素,就能找出某種腫瘤的高危人羣,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早期預防和篩查,提高腫瘤防治效率。

但目前,基因檢測要成爲一種癌症初篩的有效手段,仍需做大量工作。孫燕指出,臨牀上,基因檢測主要是來幫助醫生針對不同分子變異類型的患者,選擇更適合的治療方案,爲靶向藥物治療提供依據,實現精準治療。也可有選擇性地在腫瘤家族史比較明顯的人羣中進行檢測,進而早期干預。但不建議普通人羣爲了預防腫瘤而接受全基因測序,因爲基因檢測只能提示是否有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變異。有,不代表會患癌;沒有,也不代表不會患癌。目前,國內外專家對基因測序結果的解讀還不成熟,因此中國和美國都已叫停針對普通人的全基因測序。靶向治療並非人人適用。

近年來,靶向治療由於針對性強、副作用小而受到追捧。孫燕介紹說,目前7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通過基因檢測找到對應的靶向藥物,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靶向藥物效果雖好,但並非對人人有效,因爲不同患者攜帶的突變基因存在差異。盲目海外求醫是認識誤區。很多人認爲,去國外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孫燕告訴記者,在某些癌症的治療效果上,中國優於其他國家。比如,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等腫瘤,在其他國家相對少見,而在中國多發,中國醫生經驗更多。國內患者想出國看病,同時也有很多國外患者來中國求醫。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就曾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求診過。

現在有不少美國專家表示,我國針對部分腫瘤的先進診療技術應引進到美國。赫捷也說,中國醫生接觸的患者多,一名普通醫生一年的手術量,可能已超過國外醫生整個職業生涯的手術量。每天接觸大量病人,醫生的臨牀經驗也會不斷積累,所以從診療技術上來說,我們並不落後。當然,在新藥研發方面,林東昕表示,中國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很多抗癌藥都要依靠進口。好在國家目前已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打開進口抗癌藥降價空間,爲患者帶來實惠。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