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生活疾病 > 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肌梗塞的前兆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身體上的任何一種疾病,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突發性的疾病,很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巨大的災難。對於心肌梗塞,你又知道多少呢?你知道心肌梗塞的前兆是什麼嗎?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哪些呢?心肌梗塞的症狀是什麼?心肌梗塞急救方法有哪些?心肌梗塞注意什麼呢?下面來百科瞭解下。
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肌梗塞的前兆

很多人擔心自己患有心肌梗塞,因爲它是一種突發性的疾病,一旦疾病發作的時候,身邊沒有人,那麼就有可能面臨死亡的風險,所以瞭解心肌梗塞的前兆,加強預防纔是關鍵。

在中國,每年新發心肌梗死約60萬例,死亡率高達30%。當患者的生命以急性心肌梗塞結束時,對他的家人而言,這是一種毫無準備的遺憾和痛苦。胸痛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和常見症狀。但並非所有心肌梗死患者都會出現胸痛症狀,胸痛可能不是心臟病引起的。

與心臟相關的胸痛通常集中在胸骨後面或中間的左側。發生異常疼痛,常發生於安靜,休息後不傷,尤其容易忽視,可出現此類症狀,在1-2天甚至一週內會突然發生心肌梗塞,應及時給予警惕,及時給醫院進行治療,如果發生事故。如果感到不舒服,並伴有冷汗或流汗,或蒼白,常感到煩躁,焦慮或猝死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先兆。

心肌梗塞的原因

平時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量,都會造成心肌梗塞,一定要加強營養。那麼你知道導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心肌梗死可以概括爲心肌供氧限制和氧需求增加。其中大多數是由於心肌氧供應不能滿足心肌需氧量造成的。心肌供氧不足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或動態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出血和血栓形成,伴隨或不伴隨冠狀動脈痙攣。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非炎性病變。它是小動脈壁增厚,硬化,彈性喪失和狹窄管腔退行性和增生性病變的總稱。常見的有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側鈣化,動脈硬化症3種。還可能是吸菸,飲酒或疲勞等原因。輕微的心肌功能不全可以用藥物治療。患者應該注意休息,避免情緒,不能抽菸喝酒。

心肌梗塞的症狀

心肌梗塞的患者往往身體極其虛弱,有氣無力,心情也容易煩躁。所以對待這類患者一定要有耐心。那麼瞭解心肌梗塞的症狀,才能更有效的進行預防。

(1)在一個月內,心絞痛的發生逐漸惡化或突發性嚴重心絞痛發作。

(2)原有心絞痛性質改變,或誘因不明顯,多爲安靜休息,使用含硝酸甘油效果差。

(3)心絞痛常被稱爲梗塞前狀態,伴有疼痛,噁心,嘔吐,心律失常和低血壓。

(4)心絞痛發作從過去的勞累到晚上安靜的休息,並沒有明顯的起病原因。

(5)心絞痛發作時,心功能不全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狀惡化。

(6)過去身體健康的人,運動時突然出現麻木,疲勞,心慌氣短。此時,必須保持警惕,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先兆。

心肌梗塞急救方法

一旦心肌梗塞發作,不知道急救方法,那麼就是非常麻煩的,因爲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最後的風險將會使巨大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心肌梗塞急救方法有哪些吧。

心肌梗死是心臟缺氧,心臟缺氧導致血液凝固,血液不能將氧運輸到大腦,它會造成腦部死亡。救援的黃金時間只有三十秒。

1、繼續呼叫患者的名字,讓患者保持清醒狀態,不要讓他(她)入睡。最好準備一瓶香油。沉香油是急救之王。心臟名藥“救心”從香中提取。首先,將幾滴桉樹油滴在病人的舌頭上。

2、用手指按壓人中,按壓患者直至眉毛皺起。按壓處位於中央溝的上三分之一和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3、用空拳頭,在頭骨中間反覆滾動以覆蓋該區域,刺激心臟肌肉。鍼灸阪上位於胸骨中線,與第四和第五肋交界處,兩乳頭中間。鍼灸冠層位於人體胸部。

4、右手拿着一個空拳頭,左手疊加在上面,身體的力量用來從右向左滾動胸部。當按壓或滾動時,當手放開時,提醒患者吸氣和呼氣。直到病人的肩膀移動,他的臉部會變得更好。

心肌梗塞注意什麼

當你確診自己患有心肌梗塞之後,也不要盲目悲觀。首先謹遵醫囑,好好接受治療,另外知道心肌梗塞注意什麼,平時多加註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疾病的發作。

(1)限制卡路里攝入,以減輕心臟負擔。特別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你應該吃少量的食物,多吃流體,避免過度冷卻或過熱的食物。隨着病情的改善,半液體食物可適當增加,熱量可逐漸增加。允許吃適量的瘦肉,魚,水果等。

(2)飲食應平衡,清淡,營養,以改善人體營養供應,包括心肌細胞,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不應避免過度和刺激性食物,不應飲用濃茶和咖啡。避免吃大量的脂肪,因爲它可能是由於飯後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形成。

(3)注意鈉鉀平衡,適當增加鎂攝入量,預防或減少併發症,特別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發展。一般建議低鹽飲食。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