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生活疾病 > 痛風吃什麼

痛風吃什麼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痛風屬於關節性疾病,其主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癥,多發人羣爲中年男性。隨着大家越來越不喜歡運動,痛風成爲常見的慢性疾病,治療緩慢且較艱難。而且這種疾病有年輕化趨勢,不僅是中年以上,小孩,年輕人,女性也可能發生痛風。所以明白通風的知識,有利於預防,也有利於幫助周圍的痛風病人。
痛風吃什麼
痛風吃什麼

飲食不當極有可能導致痛風,通過食療治癒疾病,可以說是最健康,最方便的方法,而且還可以很美味。痛風病人的飲食要有所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利於預防並且儘早康復疾病。

1、多吃蔬菜和水果,適量補充維生素A、C、E,比如藍莓、櫻桃、香蕉、西蘭花、芹菜,這些含鉀質的食物有助於減少尿酸沉澱,從而有助將其排出體外。

2、多吃含鐵、硒、鋅等礦物質的食物,還要多喝水。比如米飯、饅頭、麪食等食物,這些碳水化合物有益於排出尿酸。

3、適量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

4、注意少進食肪,特別是痛風併發高脂血症者,脂肪過多不利於排出尿酸。

5、忌辛辣刺激性調味品、含高嘌呤的食物、酸性類食物。其中酒精容易堆積體內乳酸,不利於排出尿酸。

痛風的症狀

痛風分爲四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症狀是不相同的。下面來了解一下痛風的四階段症狀。

第一期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在此時期,並未表現出明顯症狀,只是病人血清中的尿酸濃度開始出現增高。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癥可能會一直持續存在,個別會轉變成急性痛風關節炎或腎結石。

第二期急性痛風關節炎。此時期,病人會因爲受累關節部位會出現劇痛症狀而痛苦不已,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接受治療。另外,此階段身體部分部位會紅腫熱痛,常犯部位有大腳趾、腳背、腳踝、腳跟、膝、腕、手指和肘等部位。

第三期發作間期。此階段病人的痛風可能會消失,也可能過段時間復發,如果反覆發作,意味着病情加重。

第四期痛風石與慢性痛風關節炎。多爲慢性疾病特徵,如果患病的期間越久,身體沉積的痛風石就可能更多,會阻礙血管與影響腎,甚至造成腎功能衰竭,這也是痛風已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此時期容易引起關節變形,受累關節會嚴重變形,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痛風是怎麼引起的

前面已提及痛風的本質是高尿酸血癥。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從而使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發病率增加,患病的年齡層覆蓋率也越來越廣,不只有老人和中年人,小孩也出現了患病趨勢。

1、年齡因素:多發人羣爲中年。但是隨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越來越不上心運動,痛風趨勢也在年輕化。年輕人和小孩患痛風已經不足爲奇,

2、性別因素:男性多發於女性,其發病比例爲20:1。患痛風的女性一般是在絕經後,因爲卵巢功能的變化及性激素分泌的改變與患病有一定關係。

3、體重因素:肥胖症患者容易引起痛風,主要表現在營養過剩,少運動。

4、飲食因素:高嘌呤飲食還有酒精都是禁忌。

5、職業因素:工作族容易因爲壓力過多患痛風。

痛風一般在什麼部位

痛風爲關節性疾病,稱之爲代謝性關節炎。嚴重時受累關節不僅會出現嚴重變形,還會讓病人感到劇痛,嚴重影響生活作息。

痛風多發作在第一跖趾關節,即大腳拇指關節,其次爲腳背、腳跟,腳踝、膝蓋、手腕和肘部等關節,同時不可忽視其他部位的疼痛,比如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也可能會受累發作。當受累關節出現痛風症狀,常常伴隨着發熱、頭痛、口乾舌燥等症候,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會出現黃白色痛風或破潰形成瘻管。

當痛風受累關節發作,有些病人的關節會腫大和積水,在抽取液體時會出現黃濁液體,這種症狀有時會被誤診爲誤爲蜂窩組織炎或細菌性關節炎,然後使用抗生素治療。所以病人及其家屬一定要重視疾病,及時接受治療,平時注意調整好飲食習慣,保持心態良好。

怎樣緩解痛風疼痛

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發作起來受累關節不僅會變形,還會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作息,那麼怎麼緩解痛風疼痛呢?

1、如果腳關節發痛,嘗試講腳太高。找到自己舒服的姿勢,並保持知道疼痛緩解。

2、嘗試冰敷,使用在受累關節部位上。

3、一定要大量飲水,這樣做有利於通過排尿來排出體內的尿酸。

3、實在疼痛再嘗試止疼藥,秋水仙鹼能一定程度減輕疼痛,但是注意少食,或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畢竟是會有副作用的。要注意的是,不可服用降酸藥,因爲在發作期間服用不僅無效還會刺激關節炎,從而加劇疼痛。

4、見效最快的方法是去醫院打針,建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采用。

5、當疼痛感減輕,更要嘗試簡單運動,有助於防止關節處尿酸結晶。

綜上,瞭解了緩解痛風疼痛的方法之後,還是要回歸預防疾病與治療疾病方面來。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習慣,多運動,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要有所警惕與重視。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