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生活疾病 > 口腔癌防治指南

口腔癌防治指南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口腔癌廣義的口腔癌是指口腔中發生的惡性腫瘤。包括舌癌、牙齦癌、齶癌、頜骨中央癌、口底癌、口咽癌、脣癌、唾液癌、上頜竇癌、面部皮膚粘膜癌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舌癌。二、口腔癌的發病情況在東南亞地區,口腔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臺灣口腔癌是全身惡性腫瘤第三位。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口腔癌的發病率有逐年提高的傾向。我國口腔癌患病率相對較低,口腔癌在全身各部位癌症中排名10位後,一是近年來舌癌發病率增長速度快,已接近所有口腔癌症的一半二是口腔癌患病年齡有年輕化的傾向,20~30歲青年患者不少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顱頜面-頭頸外科楊朝暉

口腔癌防治指南

口腔癌易發於男性,但近年來女性患者逐年增加。口腔癌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以40~60歲爲發病高峯。我國以舌癌爲最多見,牙齦癌居第二位。三.什麼人易發生口腔癌?衆所周知,癌症的外在致癌因素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這些因素與免疫、遺傳和代謝等內在因素共同作用,使正常細胞成爲惡性細胞發生癌變,癌症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階段和多基因長期作用的結果。1.菸草和酒煙中的致癌因素主要是化學物質苯喹,長期吸菸者患癌症的可能性大於非吸菸者的吸菸鬥、雪茄和咀嚼菸草者主要是口腔癌,菸頭接觸脣部容易發生脣癌,與長期燒灼有關。酒精因其對正常細胞的毒性、損害肝臟的抑制免疫而增加口腔癌的危險性,其發生率隨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時,菸酒愛好者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高,比單獨喜歡菸酒的人高2~3倍。一般認爲吸菸多於1包/日或飲酒多於25克/日,長達10年口腔癌或口咽癌的可能性遠遠高於非吸菸或飲酒者。2.慢性刺激和損傷在口腔中有銳利的牙尖、殘根、殘冠、牙頂和不良修復體,其相應部位長期慢性刺激後可能發生癌變,尤其常見於舌癌和頰癌。有統計表明,1/5的口腔癌患者在癌變部位有尖銳的刺激因子。另外,口腔衛生不良者的長期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成爲促癌因素。3.紫外線和電離輻射從事戶外工作,長期暴露在陽光下,脣癌和皮膚癌的發病率高。電離輻射可引起遺傳物質DNA的變化,激活腫瘤基因引起癌變,γ射線和x射線都有致癌作用。由於鼻咽癌放射治療的廣泛應用,放射區口腔頜面部位第二原發癌的發病危險性提高。4.病毒因素:鼻咽癌與EB病毒有關,鱗癌與人乳頭狀瘤(HPV)病毒有關等5.內部因素:基因突變、遺傳因素、免疫狀態、內分泌因素和神經精神因素有關。6.營養因素:維生素A1、B2、微量元素鐵、鋅和砷的不足等,機體對致癌物質的敏感性增加。此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病毒感染等機體免疫低的疾病與口腔癌的發生有關。4.口腔癌的癌前病損和癌前狀態癌前病損:指現有形態學變化的組織,比外觀正常的組織更有可能發生癌症。癌前狀態:顯着增加癌症危險的一般狀態。兩者都要充分重視。因爲他們可以發生癌變,所以發生率和時間不同。口腔頜面最常見的癌前病損包括:1.白斑、口腔粘膜白斑是公認的癌前病,可以表現爲平伏的白色病損、皺紋、粒狀甚至潰爛。臉頰容易出現,嘴脣粘着。口腔粘膜白斑癌變率可超過5%。2.紅斑口腔粘膜紅斑近年來被視爲高於白癜風癌變率的疾病。紅斑的發生率遠低於白斑,但其危險性不容忽視,癌變率達到80%。舌、口底和咽側被認爲是紅斑的高危區。口腔頜面最常見的癌前狀態1.扁平苔蘚:扁平苔蘚是常見的口腔粘膜病,其癌變率在1-10%左右,糜爛型、萎縮型和斑塊型容易惡化,部位最常見於頰、舌、口底粘膜。2.口腔粘膜下纖維性病變:口腔粘膜下纖維性病變與咀嚼檳榔有關,1/3人最終可發展爲癌症。主要表現爲飲食灼痛、口乾、口腔粘膜萎縮等。常見於兩側頰粘膜、嘴脣、舌頭等部位。5.早期口腔癌的表現是什麼?1.口腔頜面部出現新生物,表面顆粒狀,菜花樣或早期出現潰爛,疼痛等症狀。2.舌,頰等部位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麻木。3.牙齒不明原因的疼痛,迅速鬆動、脫落等。4、口腔或面部潰瘍1月仍未癒合者。5.無法解釋的口腔粘膜白色或紅色斑塊和浸潤硬塊。6.如何預防口腔癌?1.瞭解口腔癌發病的相關因素,認識口腔癌的危險性。2.保證營養,保持口腔衛生。注重營養平衡,戒菸酒,及時治療殘根,去除不良刺激。3.積極處理和治療癌前疾病。4.避免疾病的醫生,發現病變應儘快就醫,以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爲目標,堅持定期檢查。7.如果發現口腔癌怎麼辦?發現口腔癌或疑似口腔癌的人應儘快就診,及時到上級醫院就診,大型醫院設有口腔腫瘤專家。目前,口腔癌的五年生存率約60%,早期的口腔癌更是超過該比例。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是我國較早開展口腔癌防治的單位,擁有豐富口腔癌診治經驗的專家教授,依託本院強大的綜合實力,強調口腔癌的綜合治療,可以開展國內所有口腔癌治療手段,開展多種口腔癌同期修復治療手段,已經拯救了數千名口腔癌患者的生命,近年來在恢復患者語言、咀嚼和吞嚥等功能方面進行了大量臨牀研究,取得了成果,提高了口腔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衆多患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