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指南 > 健康生活 > 糉子與中國傳統節日飲食

糉子與中國傳統節日飲食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傳,糉子的原型是戰國時期人們爲了紀念投水而亡的大詩人屈原,而把米裝入竹筒投入水中祭祀所用。後來,糉子慢慢被大家用菰葉裹米替代。其實,糉子在漢代時已經是平常的普通飲食,到了西晉時期才慢慢成爲端午節的特定食品。

糉子與中國傳統節日飲食

傳統的糉子是用糯米或大黃米做成的,口感粘糯香甜。後來纔有了小棗糉子、鹹肉糉子、乾貝糉子、五穀糉子甚至海鮮糉子的。大家不妨想想看,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裏,穀類食物一統天下成了所有佳節的主要食物。不信您就可以看看:春節的餃子或湯圓、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時的青團、端午的糉子、八月十五的月餅、重陽節的年糕、過小年的臘八粥等等等等。呵呵,這些都是用穀類食物或穀類作爲主要食材烹製的節日美食吧?

其實,想想也應該是這樣。中華民族是傳統的農耕民族,從數千年前的先民時代就已熟知穀類烹調,所以用產量最多的穀物做主食是必然的。黃帝內經有言:五穀爲養,穀類既然是主食,那麼就應該每天食用、每頓食用。反思時下的帥哥靚女們,爲了窈窕漂亮“節衣縮食”(縮食可以盡顯苗條身段,而節衣則可以把自己曼妙的身材盡顯,所以這兩種生活方式好像是時尚男女的必修課。)

主食是含碳水化合物最爲豐富的食物,主要含有澱粉,可以提供給大家最基本、最廉價、最清潔的能量。澱粉經過分解後成爲小分子的葡萄糖,是大腦和神經唯一的能量來源。不吃早餐或早餐不吃主食都是不健康的,不利於讓我們的大腦儘快回覆工作狀態;而晚餐吃肉過多、不吃主食,久而久之則會嚴重影響消化功能,影響睡眠質量。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