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早教 > 備孕 > 促卵泡激素偏高吃什麼

促卵泡激素偏高吃什麼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很多女性備孕一兩年之後心裏開始驚慌,擔心自己得了什麼病,所以纔沒辦法順利懷孕,到醫院做了全面的檢查之後才知道,原來是體內的促卵泡激素比正常指標要高很多。通過醫生,她們終於得知,促卵泡激素太高會直接影響到卵巢功能,直接影響排卵。那促卵泡激素偏高吃什麼?多久可以治好?
促卵泡激素偏高吃什麼
促卵泡激素偏高吃什麼

卵巢功能出現了異常必須要重視,所以當檢查結果顯示促卵泡激素偏高的時候,女性一定要對此有足夠的重視,千萬不能認爲可治可不治。有婦科醫生表示,促卵泡激素偏高的情況下,女性將會出現閉經現象。這種情況大多都是因爲卵巢有病變,或許是卵巢發育不良,也有可能是卵巢功能異常等。

促卵泡激素偏高需要得到重視,如果偏高的數量並沒有差很多,患者可以通過飲食調理的方式來進行調節和治療。飲食方面,患者可以選擇多吃營養豐富的奶製品和豆製品,肉類食物也要適當吃,如果消化能力不是很好,建議多吃魚肉和燉湯類食物。

如果情況較爲嚴重,已經無法通過飲食調理的方式來得到解決,那麼患者就要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藥物。治療促卵泡激素偏高的藥物有很多種,但患者千萬不可以盲目服用,是藥三分毒,盲目用藥的後果是給身體造成其他傷害又不能達到治療目的。

促卵泡激素偏高的原因

促卵泡激素偏高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女性身上,男性同胞也有可能有這個問題,所以當不孕不育的現象出現後,大家不要急着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而是要找出原因。如果導致不孕的因素確實是促卵泡激素偏高,那就要找到具體病因,然後對症下藥。

導致男性促卵泡激素偏高的原因比較複雜,可能是因爲睾丸精原細胞瘤,也可能是服用了某種藥物,或者是一開始就存在遺傳性疾病。所以男性注意了,如果平時有感到生殖器官部位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立即到醫院做檢查和治療。

而女性促卵泡激素偏高這個現象,很可能是因爲患上了婦科疾病,比如盆腔炎、白帶異常、卵巢囊腫等。這些疾病都有可能導致促卵泡激素偏高,也可能引起女性不孕,一旦確診就要立即治療,不要以爲時間長了之後就能自愈,要知道,大多疾病都不像感冒發燒,時間到了就自己好了。

促卵泡激素偏高的表現

當女性體內的促卵泡激素偏高的時候,生育系統就會出現問題,女性將沒辦法順利排卵,導致不育不孕。促卵泡激素偏高的治療,原則是及時發現及時就診,那麼出現問題之後,女性會有哪些表現?

1.月經不調

女性體內的促卵泡激素偏高會影響到子宮內膜發育,無法順利變厚脫落,從而出現月經不調。很多女性都以爲自己大姨媽不正常是因爲壓力太大,其實也不一定,如果這個現象維持的時間比較長,還是建議儘快到醫院做檢查,看看到底是不是促卵泡激素偏高所導致的。

2.久久不能懷孕

存在促卵泡激素偏高現象的女性很難懷孕,這是因爲卵巢功能已經被破壞,沒辦法正常排卵。所以,備孕時間長達一兩年的女性,建議去醫院做個檢查。

3.更年期綜合

促卵泡激素偏高患者還會有潮紅、潮熱、出汗、心悸、頭痛、頭暈等症狀出現,這是因爲患者雌激素缺乏,血管收縮舒張的功能也出現了異常。

促卵泡激素偏高要怎麼辦

小朋友都知道生病了要去看醫生,所以大家應該心裏都知道該怎麼辦的。小編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促卵泡激素偏高大多都是卵巢功能或者生殖系統出現了問題,所以就算暫時不打算要孩子,患者也應該找到病因,立即接受治療,將引起促卵泡激素偏高的疾病都治好。

再回到促卵泡激素偏高怎麼辦這個問題,患者是必須要接受治療的,小編建議患者能慎重選擇醫院。現在各種規模的專科醫院都十分多,讓人們不知道如何選擇才正確。爲了能得到更好的、更專業的治療,促卵泡激素偏高患者需要選擇正規,彙集着專業醫生的醫院。

另一方面,除了治療要積極和堅持之外,患者還需要注意很多生活方面的細節。首先是不要繼續熬夜,熬夜會打亂內分泌,直接影響到卵巢功能。其次,有抽菸喝酒習慣的患者也要儘快戒掉這些壞習慣,並且保持營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促卵泡激素偏高多久能治好

每一個女人都想成爲母親,但是因爲促卵泡激素偏高的緣故,部分女性遲遲未能如願。相信大多患者在得知自己因爲促卵泡激素偏高而不能懷孕之後,心裏都非常擔心,擔心這個病沒辦法治好,擔心自己沒辦法獲得母親的身份。其實並不用過於擔心,現在的醫療水平那麼高,促卵泡激素偏高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

那麼促卵泡激素偏高多久可以治好呢?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十分準確的答案,但是正常情況下,患者在積極配合治療的情況下,三到六個月左右就可以康復。之所以不敢確定,是因爲每個人的藥物敏感度不一樣,患病的程度也不同。

治療促卵泡激素偏高大多都是用藥物的方式,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藥物治療的建議,至於選擇哪一種藥更有效,主要看患者對哪種藥物更爲敏感一些,所以在藥物的選擇上,患者可以更多考慮醫生提出的建議。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