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早教 > 新生兒 > 新生兒護理的六大常見誤區?寶寶護理的六大常見誤區

新生兒護理的六大常見誤區?寶寶護理的六大常見誤區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擦馬牙

新生兒護理的六大常見誤區?寶寶護理的六大常見誤區

出生後3~5天,新生兒牙牀上或上齶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數目不一,看起來像剛剛萌出的牙齒,有的就像小馬駒口中的小牙齒,所以人們把這種現象俗稱爲馬牙。在我國民間有一種錯誤的做法,那就是認爲馬牙要用乾淨的布蹭掉才行。其實,這種民間傳統的育兒習俗有害無益。

寶寶出生後,出現在其硬齶上的白色小珠,醫學上稱爲上皮珠。上皮珠是細胞脫落不完全所致,對寶寶並沒有任何影響,它往往會由於進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脫落。由於寶寶口腔黏膜非常嬌嫩,無論是用針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損傷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嚴重時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兒敗血症。所以,俗稱的馬牙不必特意處理,幾天後就會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將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險的。

2、爲新生兒擠乳頭

新生兒在出生後的幾天內可能會出現乳房腫大,甚至分泌少許乳汁樣液體,所以在民間有一種擠乳頭的育兒習俗,就是擠壓新生兒的乳頭。特別是女寶寶,認爲不擠壓乳頭,以後就不能給後代餵奶,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不論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出生3~5天后,都會出現乳腺腫脹的生理現象。觸之有蠶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結,輕輕擠壓可有乳汁。這是由於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的結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

此時,千萬不要擠壓,否則若不慎把乳頭擠破,會帶進細菌使乳腺紅腫、發炎,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敗血症。如果是女寶寶,擠壓造成乳腺發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引發乳腺炎,或形成瘢痕,當寶寶發育爲成年女性時,還會影響到泌乳。新生兒乳頭凹陷亦不需要處理。

3、刀割螳螂齒

寶寶出生時,上下前部的牙牀是不接觸的,兩側後部各有一個隆起,上下能接觸到的脂肪墊,俗稱螳螂齒。有些人錯誤地認爲這種脂肪墊是多餘的,常用刀割螳螂齒,其實這是很危險的。

螳螂齒對新生兒來說是一種正常現象。在寶寶吸奶時,前部用舌頭和口脣黏膜、頰部黏膜抵住奶頭,這時後部的脂肪墊關閉,幫助增加口腔中的負壓,有利於寶寶吸奶。用刀割螳螂齒不但影響寶寶吸奶,還可引起口腔破潰、感染,甚至還可引起全身的敗血症,嚴重的可致寶寶死亡。隨着乳牙的萌出,這種高出的脂肪墊就會漸漸變平,所以不需要處理。

4、新生兒不能見光

新生兒不能被強烈光線照射,強烈光線會傷害寶寶。但這並不等於說新生兒不能見光,如果把寶寶的房間佈置得很昏暗,或只給寶寶開一盞小瓦數的燈泡甚至彩燈,這對寶寶視覺發育是極爲不利的。另外室內光線太暗,還可能影響媽媽的心情,使媽媽感到視覺疲勞。此外由於視線不清,爸爸媽媽也不能及時發現寶寶是否有皮膚黃疸或其他情況。所以,民間所說的新生兒不能見光是錯誤的。

合理安排新生兒的生活環境新生兒身體幼小、嬌嫩,最好選擇朝南的房間作爲寶寶的居室。居室陽光充足,寶寶可以曬到太陽,不容易因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僂病。白天不要給寶寶的居室掛窗簾,尤其是比較厚、顏色比較深、花色比較暗的窗簾,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燈。

5、不許碰寶寶前囟門

過去的傳統觀念認爲新生兒的囟門是命門,不允許碰,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甚至醫生在爲寶寶檢查囟門的張力和大小時,也往往會遭到父母的質疑。其實,碰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囟門,俗稱天頂蓋,是寶寶顱骨與顱骨之間尚未完全銜接的。兩塊額骨與頂骨之間形成一個無骨的,只有腦膜、頭皮和皮下組織的菱形空間,叫前囟門;兩塊頂骨與枕骨之間形成一個無骨的小三角,叫後囟門。人們常說的囟門是指前囟門。

新生兒前囟平均是2.5×2.5釐米,也有個體差異。寶寶前囟如果小於1釐米,或大於3釐米,就應引起重視,因爲前囟過小常見於小頭畸形,前囟過大常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囟門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護,但傳統育兒經驗中碰了囟門就會使寶寶變啞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6、寶寶要睡頭形

民間育兒還有一個習慣做法是讓新生兒睡硬枕頭,比如豌豆枕頭、綠豆枕頭等,認爲這樣能夠睡出好頭形,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新生兒顱骨容易變形,主要是由於骨縫尚未閉合,受到擠壓時,會出現骨縫重疊或分離,使頭形發生變化。寶寶的頭在出生後1個月內,生長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時期都快,頭圍可擴大3釐米。

頭骨的急劇生長,不一定會左右對稱。左右不同,並不是因爲外界壓迫,而是因爲內部的力量所致。媽媽對寶寶頭部的形狀不必太費心思,每一個寶寶頭部都會有些偏斜,即使是相當偏斜的頭在過週歲生日時也會變得不明顯了。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