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早教 > 1-3歲 > 清明節聰明的家長都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清明適合帶孩子幹什麼

清明節聰明的家長都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清明適合帶孩子幹什麼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馬上就到了,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意義在於祭奠先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們接觸傳統文化,感受生命的意義。對孩子是很好的教育機會,那麼在清明節帶孩子做什麼能更好的讓孩子學校的到這些文化呢。下面本站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

聰明的家長清明節都帶孩子做這些事

清明節聰明的家長都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清明適合帶孩子幹什麼

掃墓祭祖,追憶先人

掃墓始於後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劉秀倡始,至今近兩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廟祭”,死後自然地歸於黃土,藏而不封不樹,只在宗廟留一個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纔在墓側加蓋陵寢,漢代承襲之。而皇帝真正下詔掃墓,則已是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詔令,寒食上墓,隨以爲俗。

祭奠祖先、盡孝尋根是清明節的禮俗之一。

清明時節氣候轉暖,我們可以帶着孩子去打掃墓地,清理雜草,供奉祭品。碑文是逝者一生的濃縮,也是他們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或許是生前自己寫的,或許是親人、朋友爲其寫的,這些背後的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讓孩子瞭解掃墓的意義,追憶先人,尊重生命。

在掃墓中孩子不可避免地會提出對於死亡的疑惑,那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回答呢?臺灣高雄師範大學張淑美博士曾針對“如何處理兒童對死亡的疑惑”提出幾個需要注意的方面,可以幫助我們用一種更好的方式解答孩子的問題。

勿說死者只是睡着了——因爲睡着了通常會醒來,以死者安睡的說法來安慰兒童,易使他們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來,就是害怕自己會不會睡着了就是“死”了;

勿說死者並沒有真正死了——兒童不太能瞭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詞,仍應告知其事實,以免他們更憤恨或懷疑親愛的家人沒有真正地死,爲何不回來看他;

勿說死者是去旅行了——旅行是會回家的,這種安慰容易使兒童憤恨死者爲什麼不告而別,一去不返;

勿說死者是被上帝(神明)帶走了——此說易使兒童視上帝(神明)爲敵人,感到有罪或擔心受到懲罰。

給孩子講講,生老病死

清明節,還有一個我們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生老病死!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階段進行分類教育。

第一階段:0-2歲

嬰幼兒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認爲死亡只有“在這裏和不在這裏”、“有和沒有”的區別,對於“死亡”,孩子有分離或者剝奪的情緒感受。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階段:2-7歲

清明節聰明的家長都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清明適合帶孩子幹什麼 第2張

幼兒認爲死亡是真實的,生者和死者會分離,死者是不會動的。孩子有時會對死亡產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爺爺會變成天使。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階段:7-11歲

上了小學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開始和成年人一樣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時候他們會認爲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內外在的原因。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增加,認爲死者仍然有生理機能,但死亡是最終的結局。這時候家長應該正確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第四階段:11歲以上

青少年把死亡看做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且具有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爲死亡是最終的事情,死者已經沒有生理機能,他們會對死亡感到焦慮。家長自己一定不要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否則孩子也會朦朦朧朧地怕死。應讓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動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現象,是人生的常態。不能深刻認識死亡的本質,就不會真正懂得生命的寶貴與價值,從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萬物之生命。認識到這些,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輕易地自殘、殘害他人的生命,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利用自然中的花草

清明節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小草開始發芽了,花兒開始綻放了,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談及死亡,可能有些沉重,通過觀察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可以讓孩子瞭解萬物的生長規律,讓孩子對“生死”這一敏感的話題有個主觀的認知過程。

看幾部適合的電影

清明節,這是一個屬於我們每一箇中華子女的獨特節日,無論是對生者,還是逝者,每個人對於親人的思念,總是在這時翻涌而來,不需要一點點防備,那些記憶的畫面不斷地出現。小編給大家推薦幾部適合清明節觀看的電影,讓我們在眼淚和溫暖中記住每一個曾陪伴我們走過一程的人

《歲月神偷》

清明節聰明的家長都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清明適合帶孩子幹什麼 第3張

匆匆歲月讓我們的記憶逐漸淡忘了,那不能忘懷的過去就好像被小偷悄悄地偷走了一樣。而影片卻如同見證人一般把屬於香港的或辛酸或甜蜜的陳年往事印在銀幕上還給了香港人。“做人總要信,總要信,總要信…

2.《父與女》

八分鐘,八分鐘貫穿而來的永恆與生命,如一條細繩。在《父與女》裏,愛,死亡,生命是相互相等的,他們的意義總和等於:生生不息。這種悲情,是一種力量,挖掘這悲情,就是在挖掘生命的力量。2001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3.《父後七日》

不煽情,也不悲慼,也沒有以淚洗面。電影用羣像和多視角記下了喪葬期間的見聞錄,牽扯出女兒、兒子、侄子和道士的內心波瀾和各自故事。

4.《我們天上見》

以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姥爺相依爲命的感人故事,記錄了小女孩的成長,體現中國人的愛,含蓄,細膩,不動聲色,表達了生命的傳承和代代延伸。

5.《開心家族》

從喜劇到悲劇,影片用十分之九的內容來讓你笑,卻用一句話突然擊中你,最後十分鐘讓你淚流滿面。愛你的人捨不得離開你,一直在你身邊保護你,你不再孤單,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6.《入殮師》

這是一部淨化心靈的電影,當死去的人一動不動地躺着,纔會覺得,連遺容也看不到化成辨認不出的一團灰,才最悲哀。在這霪雨紛紛的清明,那些我們最愛的人過去的身影,不同的身影,在我們內心中照亮這個活着的世界。

7.《美麗人生》

清明節聰明的家長都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清明適合帶孩子幹什麼 第4張

《美麗人生》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羅貝託·貝尼尼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但絕對不是爲了媚俗大衆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貝尼尼這麼處理就是爲了不媚俗,爲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衆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貝尼尼只是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所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們,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纔是永遠的。就算在集中營裏,圭多臉上始終帶着笑容。

8.《尋夢環遊記》

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當他停止呼吸,離開活着的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這是“生物學死亡”;第二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忘記他的時候,他就會徹底消失,這是電影中的“終極死亡”。

在電影中的亡靈節當天,小鎮上舉辦各種慶祝活動,燈火璀璨,熱鬧非凡。人們在家裏擺放逝者的照片,等待他們“回家”團聚。這個節日沒有因死亡元素而變得嚴肅、沉重,反而因爲愛與親情、理解與支持顯得溫暖人心、充滿希望。

靜靜閱讀主題繪本

有很多文學作品,包括繪本,也是幫助兒童認識死亡的好方式。都可以幫助孩子昇華對死亡的認知,增強孩子心理自助的能力。

《獾的禮物》

作者:(英)華萊 編繪;楊玲玲,彭懿 譯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裏,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蘇珊·華萊的兒童圖畫書首次亮相,就一鳴驚人。她迷人的插圖將傷心的文字襯托得十分完美。

《祝你生日快樂》

作者:方素珍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故事裏有着友情的溫暖:有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爲常吃藥、打針,頭髮都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頂帽子。有一天,當風把帽子吹走的時候,一個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兒騎着腳踏車來到了她的身邊。他爲她追回了帽子,他給她帶來了友情。他們一塊兒做遊戲、說故事。有一天,小姐姐帶來一個“開心鎖”,他們把鎖掛在樹上,約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許願,並且打開鎖。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沒有如約回來跟小丁子一起過生日。但是,小丁子還是用手指頭做了一個心意“蛋糕”,爲她許了一個願……

《我永遠愛你》

作者:(美)威爾罕 編繪,趙映雪 譯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我永遠愛你》的故事圍繞着一個男孩和一隻狗展開。他們一起享受恬靜時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暫的,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卻無法幫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實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總記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這句“我永遠愛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一句話卻是男孩在傷心之餘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帶着男孩的愛靜靜地去了,男孩也因爲自己及時付出了愛,才能接受阿雅的老與死,才能勇敢地療傷。

《奶奶的護身符》

作者:劉旭恭

出版社: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奶奶到山上給孫子求了一張平安符,符上寫着:“五百羅漢交通平安”。從此,五百個羅漢總是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着小男孩。慢慢地,羅漢們越來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長成了少年,他獨自坐火車到遠方去的時候,列車失事了,僅剩的一位羅漢搖搖欲墜,少年抱起羅漢衝出車外。羅漢最終卻化爲灰燼飄上了天空……少年將護身符解下,用手細細撫摸。他遙望遠方天色的光亮,開始踏上了一個人的旅途。劉旭恭編著的《奶奶的護身符》是一本用生命保護生命的溫暖的書!

《外婆住在香水村》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