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常識 > 女性健康 > 八大致命習慣威脅婦女的私處健康

八大致命習慣威脅婦女的私處健康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在我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造成大禍。

八大致命習慣威脅婦女的私處健康

疾病1:陰道黴菌感染

常識儲備:陰道黴菌感染的主要症狀包括白色分泌物增多、陰部瘙癢、紅腫或異味。身體出現以上症狀時,如果確實是黴菌感染引起的,只要在患處塗上外用消炎軟膏就能治癒。

這種軟膏是非處方藥,可以在任何藥店購買。但如果你每年的感染率超過三次,則最好到醫院找出致病原因。

致病紕漏1:甜食

糖果和碳酸飲料不僅能夠導致蛀牙,還能助長黴菌在人體內的繁殖速度。血液中含糖量越多,越容易促進黴菌的氣焰,引起局部感染。

對黴菌反覆感染者的研究表明,大多數患者尿液中的糖分含量明顯高於健康人血糖水平的平均值。臨牀統計計,90%的女性患者在減少日常糖分攝入量後,一年內陰道黴菌感染復發。

預防措施:雖然醫學證明黴菌感染與糖分攝入量有關,也沒有必要將含糖食品從食譜中徹底清除。

致病紕漏2:口服避孕藥

服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受黴菌感染的機率要高出其他女性近一倍。因爲藥片提供的過量雌激素會改變陰道內的酸鹼環境,而這種被改變的環境恰恰最適合黴菌的繁殖。

預防措施:儘量選擇雌激素含量低的口服避孕藥。

此外,還可以選擇完全不含雌激素的避孕藥,但與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藥相比,這種藥的避孕效果明顯差,特別是每天忘記同時服藥的情況。

疾病錯誤3:抗生素

抗生素是可能感染黴菌的許多疾病因素中最困惑的抗生素的作用是殺死病原菌,爲什麼會長黴呢?

還是相信科學吧,沒錯,抗生素在消滅體內有害病菌的同時,也會殺死很多能夠控制黴菌生長的有益細菌,從而導致黴菌“氾濫”。服用藥力強的廣譜型抗生素,副作用特別明顯。

注意事項:感冒初期不要輕易服用抗生素。即使確實有必要,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如果醫生認爲溫和的抗生素足以達到治療效果,最好不要吃藥力更強的種類。一些專家建議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可以服用乳酸菌片。研究表明,嗜酸性乳酸菌能有效控制黴菌的繁殖,保持體內酸鹼環境健康平衡。

疾病2:膀胱炎

常識儲備:尿頻、排尿時,下體伴有灼熱和刺痛感是膀胱炎最明顯的症狀。除了症狀診斷,醫生也能通過尿液化驗的結果做出判斷。確診後,一般只需連續服用三天抗生素,大部分症狀就會消失。

致病錯誤4:性生活

婦科醫生認爲,性交中大量細菌擴散到陰道周圍,無論採用哪種體位,性生活都會大幅度提高女性患膀胱炎的危險。

其中傳統體位對女性健康最不利,因爲在這種情況下,男性陰莖和腹股溝附着的細菌最容易接觸女性尿道。

預防措施:在性生活中,男性用肘關節支撐體重,不必在腹股溝擠壓女性尿道,也可以嘗試安全的姿勢。

性生活結束後,儘量多喝水,有助於排尿帶走可能發病的細菌。性生活開始前,用溫水清洗陰道和肛門,男性也應該清洗陰莖,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疾病缺陷5:性感內衣

性感內衣由於低腰、纖細的結構設計,內衣部分在運動中容易錯位,直腸附近的細菌不可避免地會進入尿道。

注意事項:如果性感內衣有獨特的時間,請選擇內衣部分寬、平坦的設計。這個設計不容易錯位變形。另外,爲了保持良好的通風效果,最好選擇棉襯裏的內衣。

疾病3:細菌性陰道炎

常識儲備:細菌性陰道炎是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治療不及時,孕婦流產或早產,危險性極大。

細菌性陰道炎的症狀與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宮頸癌的臨牀表現非常相似。出現類似症狀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婦科醫生可以通過宮頸塗層識別細菌性陰道炎和宮頸癌。

致病紕漏6:吸菸

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吸菸的女性患細菌性陰道炎的危險遠遠高於不吸菸的女性。香菸中所含的化學成分會減少女性陰道內具有平衡保護作用的乳酸菌的數量,從而使細菌性陰道炎的致病細菌有機會大量繁殖,導致感染。

預防措施: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戒菸。

致病錯誤7:宮內節育器

安裝宮內節育器的風險是通過節育器周圍的毛細血管進入子宮,改變子宮和陰道內的細菌平衡,最終引起細菌性陰道炎。

預防措施:大約1/3放置宮內節育器的細菌性陰道炎患者在痊癒後6個月內復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醫生會讓你服用抗真菌藥物或建議你選擇其它避孕方式。

致病錯誤8:清潔方式不當

研究人員發現,日常清潔方式選擇不當,維持子宮和陰道內環境平衡的乳酸菌大幅減少,不僅不能促進健康,還增加了婦科疾病,特別是細菌性陰道炎的發病概率。

注意事項:不要頻繁清洗陰道。女性下體出現少量分泌物是正常現象,而且這些分泌物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髒,這些分泌物維持着陰道內酸鹼度的平衡。

如果擔心下半身散發異味,可以選擇吸水性強、透氣性好的棉內衣,經常更換保持下半身乾燥。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