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早教 > 育兒指南 > 中美不一樣的教育和培養

中美不一樣的教育和培養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聞記者:父母爲何要逼着孩子“早學多學”?還並不是由於每上一個階梯都需要歷經嚴苛的考試,就連上一個好的中小學還要歷經考試。許多 父母、孩子都有爲考而學,都是有考試決策運勢的心理狀態。孩子考試能夠順利通過好、學歷越高越代表着她們未來有出息、有成就嗎?

中美不一樣的教育和培養

黃全愈:聽說,中國與美國兩國之間學界都發覺了一個有意思的“15名狀況”:將要來在社會發展上最有出息的,通常是班級考試總成績10名~20名的學生,而不是這些狀元、狀元榜眼、探花。怎麼會發生這類狀況呢?緣故之一,便是大家的教育引導的是考生,而不是學生。學生不以考試而學習培訓,或不只求考試而學習培訓;而考生便是爲考試而學習培訓。

考試並不是點評人、選撥人的唯一方法。現行標準的“卷子考試”最少有那樣3個特點:一、有現有回答,乃至正確答案;二、時間、室內空間比較有限,只有考速率,無法考深層;三、多是考智力因素,難以考非智力因素(依照多元智能的基礎理論,乃至連智力因素也考不完)。

考試的這3個特點,產生一系列負面信息結果。

最先,因爲考試經常有正確答案,孩子爲了更好地得高分數,通常以偏概全,害怕自主創新,欠缺學會思考及批判性思考。長此以往,孩子一直凝望教師,無法保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知”。

次之,因爲考試有現有回答,考生只有步人後塵,在已經知道全球中彷徨。爲何中國的中學生年年都獲奧賽冠軍,但我國的高等院校迄今沒有人獲諾獎?其直接原因便是大家只塑造“考生”,不塑造“學生”。由於奧賽規定“考生”在已經知道全球中尋找答案,而諾獎必須 “學生”去探尋不明全球的專業知識。

再度,因爲考試只有考速率,無法考深層,“考生”就只重視淺陋的考試方法、虛有其表的得高分數之小技巧,忽視“學生”務必具有的追根究底的探尋精神實質、緊追不捨的細究工作能力。

最終,因爲考試只考智力因素,父母就忽略乃至是忽視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塑造。而情商智商(EQ)纔算是孩子未來能不能立足於社會發展、能不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亞裔約佔英國人口3%,但依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告》2002年的統計分析,哈佛大學約17%是亞裔學生,麻省理工大學約27%,伯克利大學約40%。英國排名前20位的高校,亞裔學生均值約佔17%。很多亞裔對這一數據得意忘形,但我卻看到了這組數據身後的中國應試教育的黑影:儘管在這種重點大學裏亞裔學生所佔佔比十分高,但爲何最後變成一流高手的佔比遠遠地沒有那麼高?它是“塑造考生”或是“塑造學生”的併發症,十分引人深思!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