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知識 > 食材 > 紅燒牛腩飯

紅燒牛腩飯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提起牛肉大家都會想到鮮美的牛排,而牛腩也是牛肉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都知道牛肉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可以做出各種美味。那麼紅燒牛腩飯的做法大家知道嗎,下面媽媽網百科將爲您詳細介紹紅燒牛腩飯的信息~跟着一起來看看吧~
紅燒牛腩飯
紅燒牛腩飯的做法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牛腩,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牛腩的做法有很多,其中紅燒牛腩飯是很多人都很喜歡吃的一種。下面爲大家介紹紅燒牛腩飯的做法~

紅燒牛腩飯

食材:牛腩、牛高湯、太白粉、牛油、蔥段、八角、辣豆瓣醬、薑片、醬油、酒、糖。

做法:

1、準備好上述食材;

2、將牛腩切塊,放入滾水中汆燙備用;

3、將調味料牛油炒香,放入作法2的牛腩塊炒5分鐘;

4、再加入調味料辣豆瓣醬的豆瓣醬略炒,即可移入深鍋中;

5、加入調味料薑片及牛高湯用小火一起滷煮至肉熟透後熄火;

6、再以太白粉水芶薄芡,加上蔥段,食用時淋在熱飯上即可。

溫馨提示:

1、加熱時調理包要適當翻動以免鍋邊燙破包,避免使用尖銳器具翻動調理包;

2、解凍方法:自然常溫解凍、冷水浸泡解凍;

3、保存方法:貯藏-18℃冷凍,保質期爲1年。

紅燒牛腩飯的營養價值

紅燒牛腩飯的做法並不難,大家仔細看過上述步驟後就可以自己在家做出美味的紅燒牛腩飯了。紅燒牛腩飯不僅鮮辣可口,還具有很好的營養哦。下面爲大家詳細介紹紅燒牛腩飯的營養價值~

紅燒牛腩飯的主要食材是牛腩和米飯,而這兩樣都是非常有營養的哦~

牛腩:

牛腩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含有全部種類的氨基酸,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一致,其中所含的肌氨酸比任何食物都高。

牛腩含有礦物質和維他命B羣,包括煙酸,維生素B1和核黃素。牛肉還是每天所需要的鐵質的最佳來源。

米飯:

米飯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米飯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糙米飯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米飯中的要高,但米飯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

紅燒牛腩飯的宜忌人羣

在衆多西式餐點當中,紅燒牛腩飯以其鮮亮的身姿和鮮美的口味,一直引爆着人們的味蕾。單紅燒牛腩飯並不是百無禁忌的哦。下面爲大家詳細介紹紅燒牛腩飯的宜忌人羣~

適宜:

它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髮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

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禁忌:

感染性疾病、肝病、腎病的人慎食;黃牛肉爲發物,患瘡疥溼疹、痘痧、瘙癢者慎用。高膽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兒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一週吃一次牛肉即可,不可食之太多,另外,牛脂肪更應少食爲妙,否則會增加體內膽固醇和脂肪的積累量。

紅燒牛腩飯的注意事項

美食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的食物,而大家對於紅燒牛腩這道美味是否也已經垂涎欲滴了呢?來來來,在你行動之前,還需要仔細看看紅燒牛腩飯的注意事項,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紅燒牛腩飯~

1、牛腩在煸炒時,一定要把血水炒幹了直到出現焦糖色後再放香料,不然會有腥味的。當然也可以將牛腩先焯水,再入鍋煸炒這個方法,但個人更喜歡這種直接將生肉入鍋煸炒的方式,不僅操作起來更方便,而且同樣可以起到給牛肉去腥的目的。

2、辛香料雖說能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不過也不要一次放太多,以免搶了肉味,不吃辣的,幹辣椒可以省略,或者少放點取其香氣。

3、牛肉燒開後要給足時間小火慢燉,才能軟爛,不要心急。中途如果水份燒乾,要加開水,不能加冷水哦。

4、最後收汁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保留湯汁的分量,多留些湯汁的話可以用來拌飯,或者做紅燒牛肉麪也不錯。

怎樣辨別牛腩的好壞

紅燒牛腩飯的主要食材之一就是牛腩,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那麼怎樣辨別牛腩的好壞呢?

一聞:新鮮肉具有正常的氣味,較次的肉有一股氨味或酸味。

二模:一是要摸彈性,新鮮肉有彈性,指壓後凹陷立即恢復,次品肉彈性差,指壓後的凹陷恢復很慢甚至不能恢復,變質肉無彈性;二要摸黏度,新鮮肉表面微幹或微溼潤,不粘手,次新鮮肉外表乾燥或粘手,新切面溼潤粘手,變質肉嚴重粘手,外表極乾燥,但有些注水嚴重的肉也完全不粘手,但可見到外表呈水溼樣,不結實。

三看:看肉皮有無紅點,無紅點是好肉,有紅點者是壞肉;看肌肉,新鮮肉有光澤,紅色均勻,較次的肉,肉色稍暗;看脂肪,新鮮肉的脂肪潔白或淡黃色,次品肉的脂肪缺乏光澤,變質肉脂肪呈綠色。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