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早教 > 3-6歲 >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 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 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

來源:孃親百科谷    閱讀: 3.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習慣和秩序感的教育都是父母應當重視的問題,兩者之間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習慣具有可塑性和雙向性,而秩序感是比較內在的,那麼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下面本站帶來介紹。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 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

先從習慣說起吧。

《美國心理學期刊》曾給過一個定義:

Habi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sychology, [as] a more or less fixed way of thinking, willing, or feeling acquired through previous repetition of a mental experience.

翻譯過來就是:從心理學觀點上說,習慣是一種在過去經歷中重複過的心裏體驗而產生的固化的思維、意願或者感受。

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常常會和孩子說,早起要刷牙;飯前便後要洗手;這些習慣養成後,幾乎不需要任何思考,孩子就會按照這種順序去做。又比如,一些常見的壞習慣:挖鼻孔,咬手指甲,亂髮脾氣。

不論好壞,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像天性一樣,若非強制克服,習以爲常難以改變。因爲有些習慣往往會轉變成肌肉記憶,除非大腦下達強制性禁令,否則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做。

接着講一講秩序感。

又要引用一下名言了,《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

Sense of order. It seems to him, at this stage, a particularly vital matter that everything in his environment should be kept in its accustomed place; and that the actions of the da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ir accustomed routine.

翻譯:對孩子而言,在這個階段,他所處的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被安放在習慣的位置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並且這一天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必須按照他習慣的順序來進行。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 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 第2張

蒙臺梭利博士發現,在孩子18個月-3歲這段時期,是孩子秩序感的高峯時期(敏感時期)。講幾個我生活中的例子:牀頭擺放的玩偶必須按從大到小依次排列並坐在左邊的枕頭上,媽媽要上牀挪一下玩偶孩子就開始哭鬧;吃飯的時候,媽媽必須坐在他的右手邊喂,如果換到左邊,或者我換到別的位置坐,孩子就又開始哭鬧;有時候孩子想拿一個玩具,但如果我先一步拿到手上,即便是遞給他,他也會生氣地敲打桌子,要求我放回原處自己去拿起來;下電梯的時候,一定要走在媽媽前面,不然就生氣地賴在電梯裏不出來。

當發生這樣情況的時候,很多家長又要以爲孩子又在無理取鬧了,其實這是孩子秩序感的體現。在這一時期,這種對外在秩序感的要求,其實映射在孩子心中是一種安全感的體現。如果這一時期,父母或外人強行干預孩子對秩序感的需求,會讓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喪失心裏的安全感。

我們也會接觸到一些非常躁動的孩子,情緒波動大,專注力較弱,甚至性格上也很難和別的孩子相處。慢慢觀察下來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秩序感一般都比較差,做事欠缺條理性。我們認爲,這和父母平時在家的一些教育理念有着直接的關聯。

蒙臺梭利認爲,幼兒具有內部和外部兩重秩序感,內部秩序感能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與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外部秩序感則是指幼兒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與關係。

孩子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爲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兒童把他自己出生時所在的環境固定爲自己的秩序形式,這種形式其實就是他對秩序的需要和認識。一旦這個秩序被打亂,孩子就會哭鬧不止乃至生病。

一般來說,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分爲三個階段,呈螺旋式上升:

首先是幼兒會因爲秩序被破壞而大聲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則會平靜下來;

其次是開始自我意識萌芽狀態,會爲了維護秩序而進行反抗;

最後就是爲了維護秩序而固執地再來一次,就如同開頭說的非得自己開門,否則就要把門關上自己重新開一樣。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 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 第3張

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

相異之處:

習慣具有可塑性、穩定性和雙向性。習慣多是由外在的經歷、環境培養出來的。而秩序感具有內在性和時效性,通常在孩子18個月到3歲之間達到高峯時期,是有內在對邏輯感和安全感的需求映射出的對外在秩序的要求。

習慣可以受到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客觀因素進行培養,習慣的好壞往往有認知上的定論。飯前便後勤洗手是好,摳鼻孔咬吮吸手指是壞。

而秩序感是有孩子內心映射在外在的表現,父母不能簡簡單單通過孩子通過孩子的行爲判定是好是壞,而是應該儘量去了解孩子行爲的內在原因,而後再向良性的方向引導。

相同之處:

習慣和秩序性,都是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好的習慣可以通過培養而形成,秩序感則可以被父母利用,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在孩子玩完玩具後,讓孩子自己動手收拾,放到原位,這可以爲日後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又比如定期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大掃除中,培養孩子分門別類收納物品的能力,這也會爲日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上就是孩子秩序感和習慣有什麼不同,秩序感和習慣的差異,請大家繼續關注。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